当前位置:巧家新闻网 >> 历史专题 >> 脱贫攻坚 >> 新闻详情

用文学记录堂琅大地脱贫历程——读长篇报告文学《那片江峡》

2021-04-14 10:29编辑:陆元华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时代会为我们每个人出一份答卷,我们每个人也都是这个时代的答卷人。面对21世纪中国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战役,文学当然不会缺席!

作家王鸿鹏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那片江峡》,就是书写和解构巧家脱贫攻坚的一部纪实作品。洋洋23万言,作品把巧家县的脱贫决战置于时代命题的大背景下,聚焦“路、水、灾、医、房、电、网、产业和教育”9大攻坚“堡垒”,从生活的细节入手,着力透视常年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鲜活人物和故事,折射出扶贫干部与群众面对面的情感碰撞,以及群众觉醒后的聚力突破,展现了近年来发生在堂琅大地上波澜壮阔的扶贫图景。

报告文学是介于文学和新闻之间的一种体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要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要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这样的作品才能跌宕起伏,才更具有艺术感染力。《那片江峡》没有回避现实矛盾和冲突,而是在人物的碰撞中丰满生命的质感和人性的温度。“空中渡口”“上阵父子兵”“选举爆冷门”“新型农联体”“大保姆遇到忧心事”“书记门前路最烂”等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令人感动,又发人沉思。同时,作品注重叙事语言的地域特点、风土人情,在接地气、有温度的表达中,聚焦花椒、核桃、蚕桑、碗碗糖等巧家特色产业,字里行间散发出浓郁的泥土芬芳,浸润着浓浓的乡愁。

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让全国人民一道奔小康。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等特点于一体的云南,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新一年首次出行来到昭通,作出了“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的重要指示,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乌蒙大地各族儿女倍感温暖,充满信心。

作为国家多年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巧家全县61.8万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万之多,占全县总人口的29%。贫困人口总量在全省排列第六位,在昭通市排列第三。与其他县区更大的不同是,除了脱贫攻坚,巧家还有另外两场硬仗要打,一场是鲁甸6.5级地震灾后重建,另一场是白鹤滩水电站艰巨的移民工作。

“巧家不脱贫,昭通就不能脱贫;昭通脱不了贫,云南就脱不了贫。”巧家人面临的每一场攻坚都是世界级的难题。而且,“三大攻坚”接踵而至,相继跟进,其难度系数和持续的强度可想而知。那么,如何以文学的手法呈现粗粝真实的现实,进入脱贫攻坚内核写出打动人心的细节,同样也是摆在作家王鸿鹏面前的一道难题。

作为一个外地作家,王鸿鹏对巧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脱贫攻坚的进程等,自然没有本地人熟悉,这也是困扰他能否顺利写作的一个“短板”。因而要完成好这样一部报告文学,无疑要付出更多努力。但是,为了跟进巧家脱贫攻坚战的进程,王鸿鹏没有畏难,更没有退缩。他先后多次来到巧家,深入到火热的脱贫攻坚工作中,行走于贫困乡镇和村寨,停下来,住下来,与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交友交心;挂联贫困户,共商“精准”之法,脱贫之策。他目睹并深刻体验了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难度与苦涩、成就与欢乐,以及扶贫政策落地、乡村急切改变引发的各种心理纠葛和矛盾冲突。让生活的触角像犁铧一样深深地扎进泥土里,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挖掘最生动最有价值的文学“籽料”,讲好巧家故事,最终凝成了他笔下饱含深情、充满张力的作品。 

脱贫攻坚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件大事,选择这一时代命题的作家很多,创作这方面的作品也很多。如果不能躬下身子,让双脚粘满泥土,为文造情或闭门造车,作品就很容易陷入概念化、同质化写作,最后可能会出现的就是“一个模子里套出来”的脱贫故事。这显然不是写了多年报告文学的王鸿鹏的写作理念,只有“把初心写在大地”上,才是一个作家的使命担当与民生情怀,才是一个作家应该坚守的创作方向和文学目标。王鸿鹏深知其中真谛。而这一真谛,已经在他的《那片江峡》中得到了较好地体现。正如他书中的感言:“置身其中,历经乡村的高速蜕变,像一次时空穿越;于我不仅是一次创作,也是一次精神洗礼;从陌生到融入,再到一份永远放不下的挚情与牵念,收获是丰盈的。巧家人纯朴真诚、热心厚道,义气,有着大山的豪迈与强悍;巧家的人文风尚是云岭高原的气质,也是乌蒙金沙最明亮的底色!”

报告文学作品既要从微观角度对脱贫攻坚实践进行透视,也要从宏观层面对脱贫攻坚进行全景式深剖。作家丁晓原说,“‘报告’是摘果子的,‘文学’是挖根子的。新闻告诉人们的是果子有多大,而报告文学要告诉人们的是为什么果子会这么大。这样看,报告文学作家既要有摘果子的敏感,也要有挖根子的深刻。”《那片江峡》中对常年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与亲人离多聚少的扶贫人,展现出一场团战的精神风貌;攻克一个个贫困“堡垒”,用“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把“穷帽子”彻底甩进金沙江等都一一进行了“挖根子”式的揭示,对脱贫攻坚这一伟大的时代命题都作出了较好的解读与回应。

中国减贫是一个时代命题,也是一个历史进程。今年2月25日上午,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了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消息。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依然需要作家和艺术家们去不断地领悟、践行和弘扬,去具象为笔下更多优秀的作品。

《那片江峡》客观生动地书写出巧家县脱贫攻坚的艰难历程,构勒出扶贫大决战的基本图谱,也可以说是全国脱贫攻坚战役中的一个缩影,为巧家留下了一部鲜活的党员干部形象史、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奋斗史。随着这部报告文学的出版发行,王鸿鹏也完成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但这部反映脱贫攻坚现实题材的作品,对未来巧家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接续乡村振兴战略,阔步向前、高质量跨越发展,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