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巧家新闻网 >> 历史专题 >> 脱贫攻坚 >> 新闻详情

杨云彪 : 读王鸿鹏长篇报告文学《那片江峡》

2021-04-14 10:28编辑:陆元华


王鸿鹏是山东鱼台人。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他的作品曾获全国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6年度中国好书”奖等多种奖项。《那片江峡》是作家先后6次深入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历时数月,与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深入交流,从生活到精神,完全融溶濡染,以切身体会和独到眼光,精确、深刻、全面而真实地写就的巧家县脱贫攻坚工作纪实作品。

全书除“序章”和“后记”外,共分十二章,纵古览今,探赜索隐,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写尽了巧家的前世今生。生动记录了巧家脱贫攻坚中,一幅幅史诗一般的不朽画卷,仔细筛理,故事生动,文气沛然。

第一章“‘溜’过金沙江”,写的是鹦哥溜索背后那激荡人心的故事。为了走出大山,为了战胜天堑,一代代人不屈不挠的抗争,蒋世学、、蒋开先、蒋万先,蒋氏三代人,以及鹦哥村等地的村民,有着同样的抗争精神,却因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人生命运。第二章“水意乌蒙”,写干旱缺水的巧家人,修荞渠、发明小水窖等鲜为人知的故事。读来令人击节赞叹,为之动容。追溯历史,漫忆从前,现代的成就,愈益昭显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的必要性和优越性。第三章“中村不是传奇,”以生动感人的笔墨,把中村党总支书张发德写得活灵活现,一个敢作敢当,心系村民的支书形象跃然纸上。如今的玉屏山,世外桃源一般的景致,富足美满的生活,与从前那个连村公所都使用露天厕所的村子相比,云泥之别,天悬地殊。第四章,“最暖心的风景”,作家把笔墨集中于一对恩爱夫妻身上,吴仕彪、邓永焕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忠贞爱情,饱受无情命运的一次次摧残凌逼,是国家的精准扶贫,让这对恩爱相守的夫妻,终于苦尽甘来。一滴水,也能反映整个太阳的光辉。从吴仕彪、邓永焕夫妻身上,作家把中国的扶贫政策,具体而微,生动形象,展示得淋漓尽致。第五章,“漫漫扶贫路”,以一个昔日革命军人的后代,昭通市烟草公司蔡忠山,辗转昭通各地,扶贫二十年的故事,讴歌了扶贫干部的艰辛、执着,付出与担当。他们帮助村民脱贫,扶助贫困户的孩子入学,为村民建水库,解决生产生活用水。组建村民人人有股份的合作社,建养鸡场,谋求致富发展的路子。竭尽所能,急人危难。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作为儿子,在至亲骨肉正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在扶贫阵地坚守,他们对亲人,一次次满怀愧疚。所有这些,发生在别人身上的,都是故事;落到自己的头上,才清楚,那是怎样的一种煎熬。第六章“醒来吧,‘睡美人’”,笔触直指扶贫工作开展之初的各种不和谐的现象和矛盾,有的村干部,甚至把低保指标瓜分,把“贫困”变成“贪困”。新店镇党委、政府,对症下药,直指症结,该教育纠偏的,加强教育引导;该撤该换的,绝不心慈手软。打造好基层干部队伍,大家同心戮力,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干部率先带头,有困难他们顶上,有好处他们避让,在百姓心中,硬生生树起一座座巍巍丰碑,赢得了百姓的认可和信任。扶贫工作队员情真意挚,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排忧解难,化怨结缘,把党的扶贫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实施,春风化雨,润物暖心,在立体气候明显的新店,“产业分工因地制宜,一村一策连片发展”,力图让这个拥有“睡美人”绝世风光的大山,像那即将被唤醒的睡美人,在世人面前,展示令人惊艳神往、盘桓流连的绝代风华。第七章“路幽幽,情悠悠”,以生动风趣的笔墨,刻画出了红山乡干部形象,被村民堵路围攻,憋得尿急后喊出“活人不能给尿憋死”的乡长,以这种极富喜剧感的手法,打破升温对峙、骑虎难下的僵局,用活用透了社会心理学。一下子把自己从群众的对立面,弄成了一个有着七情六欲,一样吃喝拉撒的心夫俗子,心理距离拉近了,解决矛盾的缺口,也就自然打开了。顺利处理了一起群体性事件,还深刻理解了一段哲理:“贫穷和不公才是导致一切社会矛盾的祸根。每个贫困者都渴望改变。要从根上解决农村问题,必须彻底掐断‘穷根子’,让老百姓富起来。”红山乡天星村有村民过不下去了,搬迁到遥远的西双版纳,后来,看到国家的扶贫政策好了,又想搬回来,为此,他们不惜到北京上访。党委政府竭力予以安抚,终于趁着扶贫工作异地搬迁的东风,妥善处置了这些群众。第八章“洗羊塘走向何方”,读到蒲老汉因药山镇党委书记杨友崇去探望过他,还给过他钱,老汉便翻山越岭,走了三十多公里,从洗羊塘走到镇上,给杨友崇书记送去一只鸡和一兜煮熟的洋芋。读到这里,瞬间泪流满面,这是何等淳朴的百姓,何等珍贵的干群关系和质朴感情!一个地方的群众整体搬迁,这难度该有多大?巧家县委县政府,深谋远虑,高瞻远瞩,把各项工作都落实到位。故土难离,洗羊塘虽然穷苦,毕竟是世代生活的土地,作家对洗羊塘人理解深刻:“这是没有回头的迁移,是伴随着情感割裂的深深隐痛和对未来不确定的忧虑而进行的迁移。当搬迁工作正式启动时,洗羊塘又有不少人犹豫了。”另一方面,洗羊塘村即将搬迁去的老店,也存在不少矛盾:“尽管前期做了土地界定确权工作,不少当地村民退出了耕占的土地,仍有部分村民种了庄稼,迟迟不愿退出来,又激起洗羊塘搬迁来的群众不满。”这些,对巧家县的干部,是一种供其严峻的考验,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终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尹武村占用土地的村民自觉清理农作物、附着物,主动将土地退了出来。”洗羊塘村民,终于过上了美好的幸福生活。第九章“金沙江畔金山川”,描写了一群了不起的创业者形象,在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核桃大王”詹世富、饶启斌、黄仁忠,花椒种植大户袁志贵,艰辛创业、靠养牛摆脱贫困的王华艺,“蚕王”刘庆发、同样靠养蚕致富的余兴华,种枇杷的赵方彪,在创业路上一波三折、几起几落的创业“达人”、“金丝枣”大王杨洪贵等等,一系列创业者,依托国家扶贫好政策,历尽艰辛,开创出一条条康庄大道,带动乡亲共谋发展,谱写了令人动容赞叹的壮丽华美诗篇。第十章“从阿泥卡到清华园”,作家以巧家第一个考取清华大学的学生、老店镇的沈仁菊为着眼点,深刻探讨了教育扶贫的任重道远:脱贫,归根结底就是解决人的生存能力问题。一个正常人的生存不可能靠别人去维持,必须自食其力。所以,每一个人既是脱贫攻坚的主体,也是脱贫攻坚的对象。脱贫攻坚,教育在先。扶贫就是“扶人”。“扶人”就要扶“智”扶“志”,就是赋能。人是“核心”。只有实现文化脱贫和精神脱贫,提升人的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脱贫。作家以饱含深情的笔墨,生动描写了农村孩子艰辛的求学路,读来,时时令人热泪盈眶。所幸,巧家县借助脱贫攻坚的东风,在教育方面所取得的优良成绩,让人堪可欣慰。第十一章“重返我的红土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1987年出生的年轻人的故事,“王朝万出生的时候,能成为万元户是那年代老百姓的梦想。他父亲王登孟给他起名“朝万”,就是希望他长大能朝万元户的目标奋斗,不再贫穷。”这个年轻人高考落榜后,打工,吃了不少苦,好心的老板劝他继续读书,他重返校园,终于圆了大学梦。读书期间,为补贴家用,不断打工,挣点小钱减缓家里的压力。毕业后,成功应聘到昆明,干得风生水起,可他忘不了家乡的红土地,回到巧家,开始自主创业,积植玛卡,让他输得山穷水尽,但梦想没丢,志气犹在。王朝万苦尽甘来,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他创业发展,适合他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好路子,种植野菜刺老包,以及很多人听都没听说过的菝葜(bá qiā),当地老百姓叫背葛藤。作家以练达的笔墨,不疾不徐地讲述着王朝万那令人揪心的故事。皆大欢喜的结局,令读者松了一大口气。王朝万不仅托起了自己的梦想,他还给无数山里人带去了希望。第十二章“‘碗碗糖’神秘又甜蜜”。作家匠心独运,以甜蜜的“碗碗糖”作为全书收尾的篇章,以此寓意,巧家人今后的生活,就像那碗碗糖,有着无尽的甜蜜与芬芳。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传男。”这幅名联,完全是朱立卫、罗永芬、陈文海等制糖人的人生写照:尝尽人生苦涩滋味,酿成生活无尽芬芳。朱立卫、罗永芬等企业家的眼光和情怀姑且不说,陈文海,一个22岁时遭受意外而导致下肢瘫痪,妻子因不堪贫困而离家远走,音信杳无,留下三个孩子和年迈的母亲。他一个残疾人,独力撑起了家中的一片天,靠他钢铁一般的意志,绝不向命运妥协低头的高贵精神,凭借熬制红糖,再凭借国家扶贫攻坚的好政策,撑起了老母幼雏的甜蜜生活。

整本书,每个章节都扣人心弦。报告文学作品的一大难处就是,写作时,不能随意编造,不能无端煽情,囿于人物的真实生活,而难于尽情尽兴地自由发挥,难得写出打动人心,激发读者共鸣的好东西。另外就是读者都知道,作家笔下的人物、事件,都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发生过的。对处理事件、化解矛盾的人生智慧,对人物拼命挣扎、摸爬滚打,摆脱贫穷,追求美好生活的艰辛努力和不懈斗志,全是真真实实的,因此,格外牵动人心!有时候,为书中的人物捏了一把汗,生怕他不能坚持下去,生怕他们走不出那份困境,生怕他们摆不脱大山的重重重压。作家以高超的文字处理技巧,深厚的描述写作能力,着眼精准,裁剪奇妙,把自己的全副身心,完全融入书中人物跌宕起伏的生命历程,传递出他们的忧戚与伤痛,绝望与困窘,挣扎与拼搏,欣喜和曙光。

在第十二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巧家人举办了红糖制作技艺大赛,时任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的孙莉萍在开幕致辞中的话,说得极好:“巧家小碗红糖是巧家县独特靓丽的一张名片。通过这次技能大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并使小碗红糖的传统工艺发扬光大,在巧家的农业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

巧家小碗红糖,名列云南第四批省级非遗目录名单。巧家的能工巧匠,在红糖制作比赛中显现出的传统制作绝技,令作家大为惊叹,大抒感慨时,有句话,写得绝好:“绝技未绝,继往开来,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

这句话,简直就是整本书的“文眼”。

在奋战脱贫攻坚中,巧家县上至县委、政府领导,下至村民小组长和各界人士与普通百姓,以及各级各部门下沉到巧家参与脱贫攻坚的各位扶贫干部,谁不是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谁又不渴望,能够过上理想的生活。

《那片江峡》,成功描写了脱贫攻坚的时代大潮中,巧家人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同样,也是巧家这片热土,这片热土上生活着的英雄的巧家人民,他们史诗一般的奋斗历程,才孕育、成就了作家王鸿鹏这堪入史册、足传后世的雄文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