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巧家新闻网 >> 要闻 >> 新闻详情

【驻村扶贫】用信念与热血谱写最美丽的乐章

2019-04-22 16:34编辑:姜连聪

通讯员 高建萍

一条弯曲的盘山公路在冬日清冷的空气里反射出银白的光芒,微风过处,偶尔飘落几片金黄的树叶。晨雾中,枯黄的包谷地、深绿的桑叶、大声吆喝牲畜的村民、灰白的屋舍里飘出袅袅炊烟,一方人间烟火气息。这便是云南省统计局的挂钩扶贫点昭通市巧家县中寨乡。

中寨乡是典型的高原山地,山高谷深,地势高差悬殊很大。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常年频发自然灾害。2018年,云南省统计局派出第四批驻村工作队员共10人,组成两支工作队分别驻下寨村和中寨社区。

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时值正午,山中的雾早已散去,明媚的阳光有些晃眼,巧家县中寨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却是热闹非凡,传出阵阵欢声笑语,原本身处地质灾害滑坡地的贫困户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楼道里人来人往,却有一群洋溢着热情活力的身影格外显眼,似乎人群如潮水般退却成了背景,时光定格在10个人身上,这正是省统计局驻中寨乡下寨村和中寨社区的两支工作队。

此时的他们与搬迁户们拉着家常,帮老人妇女搬抬家伙什,询问大家还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认真记录村民反映的问题。同时鼓励贫困户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明天,叮嘱遇到困难一定要及时联络驻村工作队。下一刻他们还得分头去查看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的状况、安全饮水问题,解决村民矛盾纠纷。

夜幕深沉,有这么一片灯火通明的不眠之处,那便是扶贫工作队的驻地。工作队正在进行问题汇总讨论,热血沸腾、群策群力,及时改进帮扶措施、更新精准扶贫电子台账。自进入脱贫出列的攻坚期以来,工作队一直是以“五加二、白加黑”的模式工作着。一片静谧中,窗外的虫鸣与窗内的键盘敲击声分外响亮。

“70后”的大雁爸爸

1972年出生的杨光明乐观开朗,是一位即将高考男孩的父亲。他在山村里扶贫,妻子和儿子分别在不同的城市工作和学习,标准的大雁爸爸。没有父亲陪伴的日子,儿子十分懂事,独自生活学习,每天下晚自习准时给父亲打电话。提及妻儿,杨光明的笑容里总是夹杂着心疼与担忧。

2018年,杨光明来到中寨乡的中寨社区担任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他到中寨社区后,在田间地头与村民交心谈心,走访入户详细调查了解每户困难群众的实际,找准服务贫困群众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他曾经一天走访了80户农户,从早上8点工作到夜里12点,他总说走访不能走过场,要为基层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问题。2018年11月,经过杨光明的积极协调联系、两支工作队共同努力,确定了中石化与下寨村、中寨社区联合建立加油站,实现“公司+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力求解决整个中寨乡群众生产和生活用油的实际困难,助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加贫困户收入。乡政府、村干部纷纷点赞“工作队为我们脱贫攻坚带来了新思路”。

“80后”的驻村母亲

“妈妈,我天天划着日历等你回家”,“妈妈我想你了”每当电话里传来6岁儿子想妈妈的话语,尤其当儿子耳朵受伤做手术时的抽泣声,阵阵揪扯着张莉的心,这个高窕秀丽的姑娘悄悄红了眼眶。85年出生的张莉自2015年就来到下寨村担任第一书记,时隔一年,2017年再次来到下寨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如今已是第三年驻村工作。作为即将脱贫出列的下寨村第一书记,她不但要安排分配日常工作、关心队员的安全,还时刻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挂心头,思考下寨村脱贫摘帽的紧迫任务。她带领工作队集中精力开展入户调查,加班加点做好收入测算工作同时,根据每户情况的不同特点和原因,组织大家对相关困难进行梳理汇总,因户制宜落实易地搬迁、产业扶贫、政策兜底等各项扶贫项目,提升精准扶贫脱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黄宜,是两支工作队里唯一的博士,同时也是一位“80后”驻村母亲,她爱人的工作十分繁忙,驻村工作两年,家中5岁的女儿只能托邻居、幼儿园的老师照管,每次离家时女儿在哭闹之后垂下眼睛怯怯地问:“妈妈能回来给我过生日吗?”她转过身去,眼泪,实在忍不住。

两位“80后”母亲用信念和热血坚定扶贫工作的步伐。她们不厌其烦地向建档立卡户宣传党的政策、解答群众的疑惑,为他们制定脱贫计划、积极奔走、争取政策扶持。到学校给孩子们上课,缝制演出服,为小学生送上“六一”儿童节礼物,激励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们是孩子口中的“漂亮姐姐”,村民见到她们便会热情的拉着进门做客,闲话家常。

“你们待我们像亲人一样”

2018年初,下寨村王成明的儿子因车祸辞世,留下年迈的父母、重伤的妻子和3个未成年的孩子。白发人送黑发人,两位年已古稀的老人泪流满面的情景深深地刺痛了工作队的每一个人。失去了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两位老人和三个孩子断了生活来源,同时成绩优异的大孙女王玉美面临辍学的危机。原本已脱贫的家庭该如何维持下去?工作队所有人苦苦思索,奔走协调,力求解决王成明家当前的困境。经过多方努力,为王成明家争取到了医疗救助、民政兜底,同时工作队的邵志刚联系到一位捐助者资助王玉美继续学业直至工作。

救助腿部溃烂的留守儿童,为贫苦孤寡老人送去温暖,为贫困儿童捐赠衣物,为乡村学校捐赠学习用品和办公设备,助贫困学生圆大学梦,为贫困户增收、贫困村脱贫探索新思路,村民由衷的发出“你们待我们像亲人一样”的呼声。赢得村民的感谢和褒扬的同时,我们在扶贫的道路上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把思念与牵挂化作扶贫的动力

在远离家乡、思念家人的日子里,每一位驻村扶贫队员都牵挂着年幼的孩子、年迈多病的父母。“我多怕回去妈妈已经不认得我了”来自新疆的王坤说起已有老年痴呆征兆的母亲时,这个西北小伙拼命掩饰声音的哽咽。而我与父亲的视频通话,父亲总是用“你母亲的心脏还好”这样的话来宽慰我,他下一句“唉,你都有白头发了”却让我心下一酸。然而回到扶贫工作中,由最朴素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油然而生的温暖化成努力工作的动力,每个工作队员把思念与牵挂深埋心底,把贫困群众的疾苦装入心间,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定力,牢记自己的时代使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展现奉献、责任和担当。

3年来,驻村工作队制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规划,在省局党组的帮助下整合各类扶贫资源,重点解决生产生活条件、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夯实脱贫致富的根基。3年来,解决101户安全住房问题,新建户间道25.77公里,新建活动广场5个,安装人饮管网8.8千米,解决安全饮水贫困人口733人,改造农村电网3.54公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二是坚持教育扶贫,搭建社会帮扶舞台。我们把扶志、扶智与帮扶相结合,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努力盘活现有资源实施教育帮扶,协调落实下寨小学项目建设补助经费及附属设施建设经费30万元。协调捐赠价值21万元的儿童智能手表、价值35余万元的净水设备、电脑、校服以及教学体育用品等,改善了下寨小学的教学条件;落实“雨露计划”,25户贫困户子女享受到减免学费和生活补助。三是积极改善基础办公条件,为乡政府、村委会购买价值5万元的办公设备,助力全乡脱贫攻坚工作;了解到新搬迁的村委会没有经费安装灶炉,工作队为他们安装厨柜,买冰箱,锅灶,购买厨房用具,让村干部能够在良好的工作环境安心工作。

我们始终坚信党中央脱贫攻坚克难的决心和无私奉献的真心,我们始终坚信付出的努力,能够改变贫困村落后的面貌,能够在孩子心中开出希翼的花朵,能够让山区落后的贫困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