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巧家新闻网 >> 国内新闻 >> 新闻详情

牢记嘱托启新篇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 | 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2023-01-19 15:07编辑:陆元华

      
一定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动摇,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在深化改革开放上下功夫,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来。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
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健全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业生产,着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做好易地搬迁工作,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要巩固依法整治旅游市场乱象的成果,推动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
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有序推进金沙江水能资源开发,推动金沙江流域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更好造福人民。
——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作出重要指示
白鹤滩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
希望你们统筹推进白鹤滩水电站后续各项工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2021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

       
白鹤滩水电站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云南省围绕“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抓好产业壮大、生态保护、民生保障等工作,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
2022年
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7.5%
绿色铝、绿色硅、新能源电池产值
分别增长36.6%、130.9%、406.5%
市场主体总数达 491.02万户
新创建乡村振兴示范乡镇 16个
精品村 203个、 美丽村庄1638个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1569万人
城镇新增就业52.2万人
……
      
资料图 孙亮 摄
昭通龙头山:兴特色产业 促乡村振兴        



冬日暖阳下,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新集镇环境整洁有序,特色民居错落有致,临街商铺购销两旺。曾经遭受鲁甸6.5级地震重创的龙头山镇在废墟上崛起,各族群众生活方式发生新变化,产业发展探索新方式,乡村振兴展现新气象。
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鲁甸地震灾区看望受灾群众。8年来,龙头山镇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抓重建、战贫困、兴产业、促振兴,各族群众户户安居、家家有业、幸福生活再出发。2022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预计实现7.7亿元,增长9.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3969元,增长10.3%。
        
龙头山镇骡马口社区甘家寨村民小组 沈迅 摄
新家园,日子甜。在骡马口社区甘家寨村民小组,89户群众住上花园式楼房,学校、医院、集贸市场、文化活动广场都在家门口,成为展示龙头山新貌和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点。龙头山镇党委副书记夏志勇说:“如今,甘家寨村民开民宿、开超市、经营特色餐馆、跑乡村客运,好日子越过越甜。”
光明花椒产业精品村初具雏形,八宝朱提银文化特色村加快建设,谢家营盘等6个美丽村庄示范点有序推进……龙头山镇按照“一村一品、彰显特色”的思路,精心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点。
“要全面学习、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促振兴上下功夫。”鲁甸县委常委、龙头山镇党委书记先勇表示,龙头山镇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省委“3815”战略目标、昭通市委“六大战略”部署要求一体化抓好贯彻落实,已申报总投资1.8亿元的乡村振兴补短板项目,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昆明:抢抓新机遇 布局新赛道        



2015年、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云南考察,先后到昆明南站、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极大鼓舞了昆明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
从一片建筑工地,到成为“八出省、五出境”铁路网重要枢纽的昆明南站;从一片阡陌,到建设正酣的新兴产业园区……昨天的镜头和今天的景象对比,是昆明跨越发展的生动注脚。
“现在乘坐高铁2个多小时就能到大理,全程智能化,特别快捷。”1月16日上午,从江苏来云南旅游的王女士在昆明南站候车,准备乘坐中午12时许发车的高铁到大理。目前,从昆明南站始发的高铁动车通达全国20余个省(区、市)的主要城市。安全、舒适、快捷的高铁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
新年伊始,云南杉杉新材料基地建设工地货车穿梭,机器轰鸣,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该项目总投资达120亿元,建成之后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锂电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过去一年,春城大地处处活力涌动:新能源电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招商引资收获五个“千亿大单”,创新谋划的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正酣。
        
日新月异的磨憨镇 郭兴荣 摄
踏上新征程,昆明抢抓新机遇、布局新赛道。对标党的二十大所作出的新战略、新部署、新要求,省委提出的“3815”战略发展目标,昆明提出了到203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加快打造“六个春城”,即“产业高地、实力春城,投资沃土、温馨春城,辐射中心、开放春城,高原明珠、绿美春城,团结花开、幸福春城,踔厉奋发、效能春城”。把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施工图”变为“实景图”,昆明正昂首阔步,勇毅前行。
清洁能源走廊:攀科技高峰 聚绿色动能        



从乌东德水电站沿金沙江向东而下,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以及三峡、葛洲坝6座巨型电站联合调度,打造出了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这条跨越1800公里的清洁能源走廊,年均发电量可达3000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约9045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24840万吨,对保障长江流域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和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白鹤滩水电站 谢雷 摄
截至2022年底,乌东德水电站累计发电900亿千瓦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做出的重要指示始终指引着我们。”三峡集团乌东德工程建设部大坝项目部副主任杨宁说,乌东德水电站坚持新发展理念,勇攀科技新高峰,为金沙江流域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做更多努力,造福一方百姓。
从乌东德水电站所处的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乌东德镇顺江而下,就到达了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所在地昭通市巧家县白鹤滩镇。两个电站之间近200公里的江面形成了一个储水量达206亿立方米的巨大湖泊,原本只见黄色江水和黄草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在湖水的浸润下变得生机勃勃,两岸绿意盎然,特色果蔬成了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2021年6月28日,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在白鹤滩水电站右岸地下厂房内,8台百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组一字排开,每一台机组都在以每分钟125转的速度转动。“这是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投产发电的百万千瓦机组之一。”三峡集团白鹤滩工程建设部技术部副主任周孟夏指着正在发电的14号机组说,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者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全面统筹推进电站建设各项工作,精益求精打造大国重器,落实助力“双碳”目标新要求。装机规模1600万千瓦的白鹤滩水电站,安装了16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单机容量100万千瓦国产水轮机组,这是白鹤滩水电站最为耀眼的创新,也是世界水电技术发展的“珠峰”,通过白鹤滩工程的成功建设,中国引领全球水电行业。截至去年底,白鹤滩水电站累计发电570亿千瓦时。

智能开办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不用预约排队,也无需提交纸质材料,打开个体工商户智能化开办微信小程序动动手指,全程几分钟就能办好。”在洱源县经营便利店的李先生领到营业执照后,对这一服务赞不绝口。

针对办理市场主体登记注册时存在的提交材料多、人工审核繁、跑腿排队难等痛点、堵点,云南省市场监管部门从数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个体工商户入手,大胆改革创新,推行全程无人工干预“个体工商户智能化开办”登记注册新模式。

云南省成为继福建省之后,全国第二个全省范围内推行个体工商户智能化登记模式的省份。自去年1月昆明先行启动改革试点以来,个体工商户开办实现智能化审批,即申请途径选择便捷化、申请材料填报智能化、申请材料审核无干预化、营业执照打印自助化、申请材料存档电子化。在试点基础上,全省全面上线启用个体工商户智能化开办系统,个体工商户开办可“掌上办、随时办、一次办”办结个体工商户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等全部事项,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不跑腿”,花费时间从过去人工审核的1个工作日缩减到“秒批秒办”,全省新设个体工商户全程网办率达58.54%,得到个体工商户点赞。

2022年,云南省市场主体实现量质齐升,市场主体总数达到491.02万户、增长19.5%、增速居全国前列,实有企业数和年度新登记市场主体数均破百万,全省实有个体工商户数量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

农旅融合 山村华丽蜕变          



“2022年初冬,村里200亩丑柑第一次挂果成熟了。 全村村民成为股东,村民每亩收益可以达到2500元。 ”罗平县旧屋基彝族乡小新寨村党总支副书记、罗平县洋洞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小文欣喜地说。 

新思路拓展出新局面。除丑柑种植外,洋洞脚村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发展农旅产业。如今,“洋洞脚”注册成了商标,开发了洋洞脚系列农产品,那色菜油、彝家小锅酒、灰刨辣椒面、那色泡姜等在市场上销量不错,为集体经济创造了价值。陈小文还代表洋洞脚村与罗平各大景区签订了合作协议,游客增多了,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

洋洞脚村不断拓宽新视野走出新路子。以人才培育为依托挖掘乡贤能人,以凝聚共识为抓手整合资源力量等有效措施,大力推动了洋洞脚村的发展。近年来,洋洞脚村通过收购蜂蜜、油菜籽、辣椒等带动周边118户487人增收;开设特色农家乐13家,精品民宿8家,各地游客到村品农家菜、跳彝家舞蹈、住农家小院,年接待游客达3万余人,增收150余万元;建成200亩热区水果脐橙、沃柑种植基地,实现村民就地务工,累计用工500人次,带动群众增收5万余元,最多一户在基地里务工年收益3万元……

踏入2023年,洋洞脚村人已经有了新打算。“立足绿色生态优势,持续做强山水旅游、特色旅游产业;立足项目建设,对洋洞脚村提质改造;立足市场经营主体,充分落实‘双绑’机制,实现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做强、群众利益稳定增收发展的良好预期;立足历史文化记忆,打造别具特色的康养休闲高端石墙民宿群,让这里成为知名的避暑胜地、康养福地。”陈小文说。

来源:微昭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