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巧家新闻网 >> 要闻 >> 新闻详情

稳得住 可融入 有就业 能致富 巧家县易地搬迁开启群众幸福新生活

2022-09-05 15:39编辑:谭昌国 余庆德

巧家县围绕3万余易迁群众(跨县搬迁3574户14573人、县内安置4049户15957人)稳得住、可融入、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目标,按照“分类实施、精准施策、聚焦就业、强化管理、促进融入”的原则,以管理服务为保障,以转移就业为抓手,切实巩固拓展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效,不断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和安全感,开启群众幸福新生活。

优化管理机制,创造“稳得住”的环境

在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以强化政治功能和提升服务水平为重点,坚持网格化管理,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做到每一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都有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每一户易迁家庭背后都有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持续提升安置区基层组织公共服务能力。一是完善设施。全面摸清集中安置点教育、医疗、供水、垃圾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情况,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现有设施综合利用、改扩建提升、新建扩容等,2022年在全县统归统建安置点中具备提升打造的8个集中安置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965.1082万元从人居环境提升、农产品交易市场配套设施提升改造、新建扶贫车间、污水管网修复等方面规划实施易迁后续扶持项目。二是保障权益。围绕“稳得住”的总体目标,坚持“一户一宅”的原则,如期完成县内安置搬迁户不动产权证书登记发放,切实保障权益。三是优化服务。结合“红黄绿”动态管理模式,以安置点为单位,逐户进行标识,健全基本信息台账,对应落实好“日访、周访、月访”。协同乡村振兴部门全面做好低收入人群“找政府APP”的宣传推广工作,运行“5日”工作模式,组织挂包干部定期遍访,宣传新环境中就医、就学、就业、养老、休闲、娱乐等生活方式,耐心细致讲解操家理务知识和生活常识,坚定搬迁群众适应新环境、过上新生活的信心。四是强化管理。在安置点建立基层党组织、群团等各类组织,配套警务室、推选楼栋长、新增调解员,强化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区,全面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丰富教育载体,营造“可融入”的氛围

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强化“志智双扶”和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促进搬迁安置群众主动融入社区生活,从“客人”变“主人”。一是开展“志智双扶”。通过定期组织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宣传教育、结对志愿服务、“三下乡”等系列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主题采访宣传报道等活动,大力营造感恩于心、奋斗于行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增强群众感恩奋进、自强不息的意识,县内66个安置点累计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100余次,切实让搬迁群众感悟到了“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的深刻道理。二是常态评比激励。结合安置点实际,开展“党员示范户”“文明家庭”“卫生示范户”“劳动模范”“好公婆”“好媳妇”等评比活动,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广泛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三是促进交流融合。制定《巧家县易地扶贫搬迁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结合重要节假日、少数民族特色节日等节庆活动,适时组织开展集中安置区(点)内各民族之间和安置区(点)与周边社区的文化、体育交流活动,促进安置区(点)各民族及安置区(点)与所在地新老居民人际交往、文化交流、情感交融,推动集中安置区(点)少数民族群体“普通话”交流培训,帮助少数民族搬迁群众不断增强交往交流交融的能力。

细致周到服务,夯实“有就业”的支撑

全面动态掌握易迁劳动力就业情况,健全完善劳务对接机制,依托县级各类招聘活动及就业服务机构,适时推送优质岗位,及时兑现外出务工奖补等政策,引导广大易迁劳动力外出务工。一是强化摸底排查。加大岗位收集力度,通过短信、微信、村级小广播、上门入户等多种方式,在县内安置点劳动力岗位推送实现全覆盖宣传。二是强化劳务协作。主动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建立劳务协作机制,签订劳务协作协议15个,面向全国公开引进8家人力资源公司,针对有转移就业意愿和能力的搬迁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百日行动”“就业援助月”等专项活动,持续为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提供“点对点”、“一站式”就业服务,积极引导到省外工资收入高、岗位稳定地区务工,优化调整转移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确保实现充分就业。三是强化技能培训。精准盘清草莓、马铃薯、蔬菜基地等产业发展、扶贫车间、大棚和现代服务业用工需求,通过培训易迁劳动力转化为产业工人,实现稳定就业一批。深化沪滇劳务协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县内易迁技能培训761人,让每名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项技能,确保搬迁群众每户至少有一个“技术明白人”并实现就业。四是强化托底安置。针对搬迁户中“一有两无”人员,合理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233名安置“一有两无”易迁劳动力,确保了无法外出就业的有劳动力家庭至少1人实现就业。目前,全县共有搬迁劳动力9406人,累计开展“万场招聘进农村”专题活动招聘会3场次,提供就业岗位5300个;已转移就业8763人,就业率达93.16%。

强化后续帮扶,实现“能致富”的梦想

依托安置点周边已建成的产业基地、蔬菜大棚,建立健全搬迁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做好人岗对接,让搬迁群众获得更多利益,促进增收致富。一是抓好培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6亿元,发展生猪、光伏、肉牛、水果、魔芋等34个产业项目,提供搬迁户农业生产就业岗位600个。同时构建龙头企业绑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绑农户的产业扶持“双绑”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各项产业项目的实施,目前具备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户至少有1项产业覆盖。二是盘活“三块地”。按照“村村有亮点、组组有看点、户户有支撑”的要求,全面摸清搬迁群众“三块地”基本情况,依托退耕还林还草、流转租赁、代耕代种等政策措施,盘活三块地89740.85亩,其中耕地74422.42亩、林地14337.32亩、宅基地981.11亩,使搬迁群众获得稳定的收益。同时,通过村集体公司依法向经营主体流转,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四是壮大集体经济。综合考虑经济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因素,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区施策,选准路子,对症下药,增强安置区集体“造血功能”。在安置区通过配套建设扶贫车间、农贸市场、畜圈、商铺店面、温棚建设等增加租赁收入。同时鼓励安置区干部带头,引导易迁群众将1140亩土地,按550元/亩/年全部流转企业,通过“点对点”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到扶贫车间开展农产品分拣包装运输,积极争取以奖代补资金吸纳易迁群众发展生猪、肉牛等养殖业,进一步实现村集体经济稳定持续发展,促进易迁群众稳定增收。预计2022年新村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巧家县搬迁安置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