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巧家新闻网 >> 要闻 >> 新闻详情

废墟上的重生——云南鲁甸“8·03”地震巧家灾区红石岩村采访见闻

2022-08-03 16:39编辑:张顺富 余庆德


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离京第一站便来到云南鲁甸“8·03”地震灾区看望受灾群众,送来了党和国家的关怀,让受灾群众倍受鼓舞。

“红石岩村也是我们总书记当时牵挂的地方。”巧家县包谷垴乡党委书记王振权说。2014年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让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村受到重创,全村425户村民家家受难、户户受灾,致38人遇难、2人失踪、150人受伤,林木牲畜受损不计其数,原本山清水秀的红石岩村伤痕累累,满目疮痍。

“8年来,包谷垴乡党委、政府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让在灾区群众过上好日子。”王振权说,如今,8年过去了,这个在地震中被夷为平地的村子早已涅槃重生,在废墟之上建起了一个新家园。

肖永安是红石岩村肖家坡村民小组村民。回忆地震当天的情景,肖永安记忆犹新,“地震发生后1个多小时,我家的房子和牲口全部被堰塞湖水淹没了,一样都没有抢回来,太可惜了。”

恢复重建中,肖永安一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同包谷垴乡红石岩村、包谷垴社区的164户受灾群众安置在国务院批准规划的3个重点集镇建设之一,规划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11亿元的小营新区安置点。该安置点为民服务中心、学校、医院、敬老院、文化站、集贸市场、避难场所、客运站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2014年春节前夕,肖永安一家住进了小营新区崭新的安置房。

“只要人勤快,生活就会有希望。”肖永安说。搬进新家园后,肖永安鼓励儿子、儿媳在外务工,夫妇俩在安置区里开了一间小超市,出售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同时,“闲不住”的肖永安在守店的同时还用竹篾编制簸箕、筲箕等竹制品,赶集天拿到市场上去卖。妻子王顺兰也没闲着,一边和丈夫守店,一边做背带等售卖。

“这种大筲箕卖80元一个,小筲箕卖40元一个,收入还可以,生活没问题。”肖永安指着新编制的筲箕乐滋滋地说。一旁的王顺兰也激动地说:“感谢党委、政府,没有他们也没有我们今天的生活。”

地震的时候,这里的土墙房子全部倒塌了,当时是一片废墟,惨不忍睹,后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家家户户都新建了漂亮的砖房,又发展了花椒产业,有的农民还外出务工,日子过得很好,灾区群众对幸福生活非常向往。

走进红石岩村河边安置点,因堰塞湖淹没的原河边村民小组21户受灾群众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水泥道在房屋之间蜿蜒贯通,三三两两的老人在路边乘凉,几个小孩子在追逐打闹,宛如一幅恬静悠然、生态宜居的乡村图。

地震恢复重建中,红石岩村因整体搬迁4个村民小组103户390人,住进了政府统一建设的安置房。同时,该村其余的433户群众也都在政府的帮扶下全部建起了安全可靠的砖房,全村于2019年实现了脱贫。

“当前,我们的重点工作是努力增加群众的收入,让乡村振兴真正的让群众富裕起来。”王振权说。他介绍,今年红石岩村被确定为市级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这必将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当前,正值花椒采摘季节,红石岩村营盘社刘太平正忙着摘花椒、烘干花椒。他家住着一栋面积约180平方米的2层的小洋房,家里沙发、电视、冰箱、摩托车等一应俱全。他的妻子朱红芬在昆明一餐馆务工,每月工资3000元。刘太平在家照顾2个孩子读书的同时,种有16亩花椒。他满意地说:“今年花椒应该收得着两千多斤,有四五万元的收入,这些年的生活还是可以啦!”

“来红石岩村采访很多次了,每次都有新变化。”饶兵是巧家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8·03”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赶到红石岩村采访报道,此后,他又多次来到红石岩村采访报道。饶兵说:“除了基础设施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有灾区群众对向往幸福生活的精神面貌。”

“信仰比生命重要。”这是红石岩村原村总支书记蒋先林在地震抢险救援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也是他团结带领村组干部群众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打好打赢地震抢险救援、恢复重建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

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期间,蒋先林身患胰腺炎,吃着药带病坚持工作,按时按质按量组织建设,完成地震恢复重建任务,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和群众的高度认可,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忙个不停的好支书”。2015年7月,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云南鲁甸地震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20年4月,被评为云南省村(社区)“百名好支书”。

“从一片废墟,建成了现在很漂亮的一个美丽家园。”如今,担任包谷垴乡副乡长的蒋先林回忆红石岩村的发展欣慰地说,群众不等不靠不要,自觉地、主动地把产业发展起来了,吃穿不愁了。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在红石岩村感党恩教育基地,房顶鲜红的9个大字光彩而夺目。灾区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全新画卷正徐徐展开。(记者 胡华伦 陆元华 罗朝俊 陈运红 饶兵 实习记者 刘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