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巧家新闻网 >> 媒体关注 >> 新闻详情

【昭通日报】选优“第一资源” 推动经济发展——昭通市部分县(区)发挥人才服务效能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纪实

2022-06-29 10:02编辑:余庆德

记者 陈允琪 通讯员 刘 涛 文/图

近年来,昭通市牢固树立“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人才工作在支持营商环境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从优惠政策、搭建平台、畅通渠道、服务人才方面,着力打造“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人才环境,不断夯实营商环境建设的人才基础。

昭阳:高质量助推营商环境建设

昭阳区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建立高层次人才优先服务制度,不断完善推荐申报、评选公示、考核管理的人才工作机制,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坚实保障,让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同频共振。

通过企业与院校、专家团队合作,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开展技术合作,推进昭阳“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人才交流,引进王占武、束怀瑞等 8名院士专家,建设了 8个院士专家工作站。

编制动态管理,畅通人才引进渠道。2021年,共引进了优秀教师186人、优秀医护人员15人,并按照“总量控制、动态管理”的原则由区教育体育局、区卫生健康局统筹分配人员编制数并报区委编办备案,确保管好用活机构编制资源,畅通优秀人才引进渠道,不断扩大昭阳区人才的体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统筹推进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工作,将招商政策与招才引智政策同发布、同宣传,推动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同轨开展,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引进昭阳区蔬菜基地建设、 年产10万吨铝合金棒材生产、云狐科技昭通综合数字产业园、至美鞋业皮鞋生产、无害化商品有机肥生产、食用菌产业园、天麻精深加工和旗滨集团光伏高透基材等8个项目8家企业团队,共计协议引资85.24亿元。昭阳工业园区有12户企业获得云南省高新企业认证,申报各类专利100余项,已获得专利83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实用专利59项、外观专利9项,部分成果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鲁甸:打好“组合拳”

鲁甸县制定出台招才引智政策文件,鼓励支持鲁甸籍在外专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高校毕业生、务工人员、离退休人员返乡创新创业,助力产业发展,已回引鲁甸籍在外人才225人。协调1个博士专家团队对口支援帮扶县人民医院,引进1个博士专家团队与县中医医院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积极对接建立云南省中医医院王春林推拿学专家工作站、云南中医药大学郭太品针灸学博士工作站,引进崔国勇博士担任昭通高速装配式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层次人才引进取得明显突破。

围绕重大项目实施和重点产业发展,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5个、基层科研工作站3个、县级“名家、名师、名医”工作室6个、各类运行良好的合作社100余个,加快推进文屏高原特色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茨院“商贸物流+智能制造”园区、大水塘空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江底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水平和承载能力逐步提升。支持上海鹏欣集团鲁甸牧场、东方希望集团鲁甸公司、理世集团等重点企业蓬勃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利用卯家湾扶贫车间部分厂房,谋划建设集科研实验室、项目工作室、产品展示厅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创业孵化园。引进建水实验中学与鲁甸县实验高级中学合作办学,积极争取引进闽江职业学校落地卯家湾安置区。

巧家:用好人才工作“画笔”

巧家县抓住人才“引育留”关键环节,对标“两区一地”定位目标精准施策,始终把人才作为强县之本、创新之源、发展之基,运用人才工作“画笔”,推行人才一站式服务、完善人才住房保障、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专家人才政治引领、精准服务企业人才招聘,全力为营商环境提升“添彩”。

强化资源衔接,描摹人才培育“细节”。制定印发《巧家县“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形成了上下贯通、衔接有序、务实管用的规划体系,为本土人才培育、技能人才提升等行动明确了努力方向、目标任务和方法路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统筹省内外各级师资力量,制订2022年专家人才县情研修班培训计划,持续深化云南省基层人才对口培养、东西部协作人才交流机制,推荐教育、医疗、农业部门中层骨干6人参与2023年基层人才对口培养计划,选派2名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到上海深造学习。

健全政策体系,渲染人才引留“质感”。巧家县建立出台《巧家县“兴巧人才”引进培养实施办法》,为各类企业和用人主体培养引进人才提供政策支持,推动创业带动更多人才到巧家县兴业。

镇雄:搭好“两个平台”

镇雄县紧扣“全力推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以创新人才工作为突破口,以优化人才服务为关键点,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质服务,为优化营商环境贡献力量。

建立镇雄籍县外优秀人才信息库,已挂牌设立“招才引智联络服务站”5个,召开座谈会178场,446名优秀人才担任家乡发展顾问,筹集发展资金391.036万元,拟落地项目投资近2.8亿元。

紧密结合镇雄实际,聚焦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科学编制《镇雄县“十四五”人才资源发展规划》,制定印发《镇雄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返乡回引创业行动实施方案》,县委、县政府每年对返乡创业人才实行“333”工程,每年扶持1000户,给予每户3万元的创业贷款扶持,由县财政全额贴息3年,促进全县创新创业主体多起来活起来强起来。加大人才宣传力度,用好“一把手谈人才”“人才支撑”两个平台,全方位展示镇雄重才、爱才的外部环境,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爱护人才和干事创业良好氛围,为更多返乡干事创业的县外人才提供优渥的外部环境。

从县内专家人才中评选出优秀人才,调整充实县委联系专家队伍,更好地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好“三名”人才培养工作,及时组建“名家、名师、名医”工作室,充分发挥其“传帮带”作用。紧扣重点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需求,依托对口单位、东西部人才交流协作等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派各领域中青年骨干人才到省外、省级或对口单位培训;拟订县级医疗机构2022年人才培养计划;选派农业方面的青年骨干到云南农业大学培训学习;全县各乡(镇)已开设家政服务、育婴员等培训班27个,共培训1065人次。

彝良:提升工作能效

彝良县以“双提升”专项行动为契机,多措并举、多点发力,全面落实各项惠企政策,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质服务,为优化营商环境贡献力量。计划出台相关招才引智硬核政策,面向不同创新主体、覆盖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预算500万元,从项目经费、创业帮扶、人才补贴、配套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用真情实意的诚意、“真金白银”的扶持,吸引人才落户。

围绕天麻、竹子、花椒、肉牛等重点产业,采取“县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展天麻野生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良种及“两菌”选育、花椒提质增效、竹类新品种研究等科研合作,充分发挥专家工作站平台作用,提升彝良各类产业本土人才队伍素质,以人才链延伸产业链。

完善保障机制留住人才,开通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站,实行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加强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在“看彝良”App上开设了“人才支撑”“人才先进事迹宣传”等宣传专栏,刊发县内人才工作信息,广泛宣传县内人才先进典型,不断营造人才发展良好氛围。

威信:多元化服务人才

威信县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发展理念,不断厚植人才优势,为抓优、抓强、抓牢营商环境大提升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县“一把手”率队赴江西、北京、大连等地开展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项目洽谈,“一事一议”引进知名人才团队6个,落地项目5个,协议投资18.2亿元,推动建成赤水河金色优食谷、“鸡鸣三省”大峡谷、旧城日产30万立方米页岩气液化加工厂、云南第一个有机废弃物“五体循环”处理中心等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聚焦全县“1+N”产业体系建设、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红色旅游开发等重点行业、重大项目、关键领域,结合人才引进需求,建设杨军专家工作站、曾黎琼专家工作站、冯光德博士实验室、红色旅游专家工作室等7个专家工作室,为人才提供发挥作用的平台。

深入实施“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邀请中科院院士及各类专家赶赴基层进行春耕培训,现场指导授课690余次,培训覆盖9000余人次。实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强化实用技术人才培训757人次,辐射带动150余名技能人才再就业,“点对点”对外输出务工人员4.08万人。发挥基层专家工作站示范引领作用,全县2个省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培育骨干专家40余人。继续实施“归雁兴威”行动,创建返乡人才“市级优秀示范社”1个、“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个、“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基地”1个。

开展“组织部长进万企”人才大调研活动,分类建立人才台账,完善人才需求目录清单。开展“我为人才办实事”活动,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和“网上办”“一次办”“我帮办”的服务模式,不断释放营商环境优化带来的“效率红利”,畅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

大关:厚植兴才土壤

大关县健全政策体系、大力引进人才、创新育才方式、优化人才服务,激发人才发展活力,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档加速”。

将人才引进纳入招商引资范畴,分赴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川渝地区开展招商引资,吸引89位客商到大关回访,成功签约项目14个。成功引进西南林业大学董文渊教授、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专家张大伟、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苏华维等专家人才和团队。同时,吸引大鹏硅业、恒威矿业、上海东方希望畜牧有限公司等10多家龙头企业在大关投资兴业,推动大关“种竹养猪、采硅抽气、文旅康养”产业布局取得新突破,为大关“工业优先、教育强基、区域融合”三大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撑。2022年,大关县启动实施“双十”人才引进行动,推动大关人才引进更上新台阶。

充分利用上级帮扶帮培本土人才,统筹推进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工作,以调研、技术培训等方式,精准送技、传经送宝,培训产业人才2000余人次,辐射带动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和全县科技人员能力素质;依托省级对口单位人才团帮扶培养试点项目——大关县年产1000吨牛肉产品研发项目,省农科院加工所联合琦鑫公司申报“乡村振兴产业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科技计划—肉牛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依托双创空间驻地企业大关闻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科技优势,帮助大关县翠华贡茶、琦鑫牛肉、清铭茶叶、国丰竹笋、新鑫竹笋等企业开拓产品销售渠道,培育电商人才3700余人,扶持高新技术类企业2家,培育服务企业23家、电商创业120人,为提升企业创新活力注入新动能,打开新局面。

盐津:“三举措”做足“硬功课”

盐津县坚持问题导向,多措并举强化人才“引育留”工作,构建以主动创新、主动服务、主动落实为核心的服务体系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紧扣“人才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主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现场讲学”“一线指导”等方式,聚焦人才智力帮扶、人才教育培训资源共享、人才项目合作等重点,主动与上海市闵行区、省商务厅等对口帮扶单位对接,积极拓展支援服务渠道,利用东华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育资源,通过跟班学习、远程会诊等方式,整合培训资源,提升人才的专业化水平,累计培训基层领导干部1420人、农业技术人员2829人,互派干部交流200人次,全县人才支撑基础不断增强。

坚持以县域人才需求为导向,集中产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发展焦点,把优化营商环境领域纳入人才引进的重点方向,精准引才。截至目前,全县营商环境领域建立专项人才库247人。强化“智库建设”,在农业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引进章双杰教授及4个专家团队人员30余人,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专家联合,育种、畜牧、兽医专业体系配套的专家人才队伍,建立省市级专家工作站9个。建成了经济发展等重点领域专项人才库7个533人,引进人才185人。

盐津县紧紧围绕“人才强县”战略,出台《盐津县“兴盐人才”引进培养管理办法》《盐津县“优才”管理办法》,通过“真金白银”的投入吸引“良才贤士”,以“刚柔并济”的引才机制,用实际的引才行动助力盐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绥江:助力最优营商环境

绥江县围绕发展需求,坚持管服并重、引育并举、质效并行的措施,以高质量人才工作为优化营商环境聚力增效。

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利用优惠政策及优势资源,常态化实施“双招双引”举措。深入实施“归雁兴绥”行动、“双招双引”行动,依托9个人才回引服务工作站和3个招才引智联络站,回引绥江籍在外优秀人才100余人。依托绿色石材精深加工产业园项目,引进项目规划、征地拆迁、园区建设等方面人才。建立云南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万嘉博士专家工作站,引进4名医疗卫生人才。

坚持质效并行,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结对服务机制,在全县43个村(社区)成立43支服务“归雁”志愿队,通过开展“六个一”活动,积极与辖区内的返乡人才结成对子,做好绥江籍县外人才回绥江创新创业的对接、联系和服务工作。建立健全靶向服务机制,对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实行“一事一议”。选派党建指导员和驻企联络员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主动上门问需求、送政策、拓项目;出台绥江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明确了最高达150万元的人才津贴、科研奖励金,激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努力打造“人才荟萃、要素集聚、业态繁荣”的创新创业热土。

来源:2022年6月29日昭通日报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