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巧家新闻网 >> 政务 >> 理论调研 >> 新闻详情

网络中国节·清明丨清明祭扫当展文明“新意”

2022-04-02 16:27编辑:姜连聪 余庆德

颜微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自然节气又是传统节日的,惟有清明。清明对许多人来说,不只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时间节点,它不仅让人们慎终追远,归宗溯祖,其悠长意蕴更是让复杂的情感得以联通,倾注成了故人故土故国的深厚底蕴。

于己,清明是自身道德情感行为的一种体现。抷一手黄土,献一束鲜花,叙几句闲谈,先辈就不再是族谱上模糊的名字,而是一个家族前后相续的支点。所以清明祭祖,追忆已故的亲人,亦是一场生者与死者的对话、思考生命的意义、寻求内心平静的过程。追思先贤,照镜对表,心有清净澄明之思,行有清洁文明之举,更需做到遵章守纪,出入有序;互谅互让,与人为善。能够自觉落实疫情防控需求,弘扬新风正气,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回归初心,简朴过节,方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本色。

于家,清明是绿叶对根脉的一种眷恋。有人说,根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念想就在哪里。的确,枝再繁,叶再茂,扎根的方向只有一个。无论来自何方、去向何处,清明的意义就蕴藏在血浓于水的故园之情,就刻写在抚今追昔的寻根时刻。常言道,“百善孝为先”,祭之丰不如养之厚,祖先是我们的根,没有祖先无私奉献的昨天,就没有我们幸福安康的今天。孔子曾论祭说“祭如在”,意为祭祀祖先当如祖先真正在场一样满怀敬重,心中有念,念中有情,情中感恩。舐犊情深,件件入脑,丝丝入心。在祭祀中追思先人,感恩舐犊之情,传承良好家风,让鞭炮声声、香烟缭绕的祭祀文化,从悠远的传统中积淀而来。倡导孝老爱亲的齐家之道,弘扬中华民族以孝为先、敦亲睦邻、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同时也能加强文明家庭建设,弘扬优良家风,树立厚养薄葬新观念,做到老人在世多孝敬,离世祭祀不攀比,倡导孝老爱亲、移风易俗的新风尚。

于国,清明是爱国情怀的集中体现。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回望来时的路,忆起英雄的人,重提英雄的事,先烈就不只是书上泛黄的相片,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何以至今的源头。“青山有幸埋忠骨,烈士墓前抚英魂”,纵观我们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就是一部先烈们勇往直前、不断牺牲的血泪史。“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然生命终有逝去之日,蜡烛亦有燃尽之时,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敢刚毅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豁达胸襟,以及“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献身精神,却可以历经时间的冲刷而成为不朽。

一句话说得好,英雄不是点燃的蜡烛,而是一束纯净的阳光。“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即便当年的山河变了模样,但传承的热血绝对不会变凉。今天,我们更要缅怀他们,缅怀为新中国前仆后继、鞠躬尽瘁的革命先烈,忆念为疫情而奉献生命的平凡英雄。学习他们的英勇事迹,赓续他们的红色血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奉献与感恩、逝去与铭记、抚今与追昔中,缅怀先辈,致敬历史,向未来出发。

人有志,家有谱,国有史,点点哀思,萋萋思绪,构成了清明的特写,也刻印了中国人的精神图腾。其实,祭奠先人也好,缅怀先烈也罢,情感是一脉相承的,底蕴是互联互通的。
思亲莫让烟尘扰,鲜花一束慰先人。而今站在逐梦征程的高光时刻,我们更要跟着时代的脚步,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情感融入现代文明的表达方式中,遵守防疫规定,筑牢安全堡垒,赋予清明节绿色新意,献一束花、种一棵树、写一封信……低碳祭扫,文明祭祀,解除旧习俗对传统节日的束缚,争做文明祭扫的示范者、革除陋习的先行者、移风易俗的推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