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巧家新闻网 >> 历史专题 >> 脱贫攻坚 >> 新闻详情

张永权 : 谱写脱贫攻坚的时代史诗 ——读长篇报告文学《那片江峡》

2021-04-14 10:23编辑:陆元华


长篇报告文学《那片江峡》(云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10月版)是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鸿鹏,深入到脱贫攻坚第一线的云南巧家县采访,见证了巧家县在党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伟大抉择指引下,全县各级干部带领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雄伟图景,精心创作出的一部脱贫攻坚战的时代史诗,是巧家县各族人民用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果和作家的心血结晶,献给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珍贵礼物。

我把这部作品定位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史诗,并非过誉的戴帽高评。所谓史诗,按权威的《词海》解释,就是指作家对一个时代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成功书写的长篇作品。史包括了影响一个时代的重要事件和推动这一重大事件发展的英雄人物。而诗,就是指作品的文学价值,美学品位。巧家县如何从一个深度的国家级贫困县,是怎样把压在人民头上的贫困铁帽揭掉,丟在金沙江里,变成了人民幸褔奔小康的美好家国,一个重大的时代主题,呈现在王鸿鹏形象、生动、感人的笔下,以时代英雄群谱的方式,塑造了从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为打赢这场攻坚战的不同人物形象,是一个时代真实的重大事件、人物群像与生动的文学书写的统一。说它是一部时代的史诗性作品,当之无愧。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评析《那片江峡》的史诗品格。

一是这部作品背景宏大深远雄奇,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初心永远在路上的时代精神,意义重大。

这部作品把立足巧家,写一个县脱贫攻坚的艰难历程,放在中国共产党要在2020年内打赢全国脱贫攻坚战,全国人民奔小康的宏大大背景上,放在云南全面落实党中央的“两个精准”的方略和习近平同志考察云南时,特别是在昭通提出的“坚决打好扶贫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的嘱托,做出的工作机制和行动计划上,来认识巧家脱贫攻坚的时代意义:“巧家不脱贫,昭通就不能脱贫;昭通脱不了贫,云南就脱不了贫。”使巧家的脱贫攻坚战,成为全国这场伟大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两个精准”抉择和圆满收官,是我们这个百年大党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创造的一部辉煌史诗的话,那么,这部反映巧家脱贫攻坚的报告文学,就是这部宏伟史诗中不可或缺的一章。作品从头到尾,贯穿了一条红线,巧家县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有一个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有一支忠于党,服务人民的干部队伍。作品突出了从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到云南省委、昭通市委、巧家县委对巧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领导和关怀,生动再现了巧家县、各乡镇、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反映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的感召力。抗震重䢖中,党旗在废墟上飘扬,就是希望和力量;脱贫攻坚中,“党员戴党徽,岗位亮身份”,“一枚党徽一份责任,一个党员一面旗帜”,涌现了受到党中央表彰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苞谷堖乡党委,让群众感受到“那些戴党徽的人就是不一样”,他们是巧家县脱贫揭帽的骨干力量。这样就给关系着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不忘初心的时代方略的巧家脱贫攻坚战,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精神,为作品的史诗性品格,营造了雄奇宏大的思想境界。这是一部史诗性长篇作品必须具备品质。

二是作品的以恢宏的结构,全面展现了巧家脱贫攻坚战的艰难与和胜利,热情塑造和讴歌了为打赢这场攻坚战的英雄人民,这是《那片江峡》成为一部史诗性长篇作品的关键。

史诗性的长篇作品,必须要有与之相一致的宏大结构的恢宏叙事。作家根据他在巧家各贫困乡村的生活素材的疏理和思考,得出了巧家之所以贫困面大度深,贫困人囗众多,主要原因作家归纳成了“路、水、灾、医、房、电、网、产业和教育”。九个方面,成为制约巧家发展,构成贫困县的九大堡垒,为攻克这九大贫困堡垒,作家用十二章的结构,形成巧家特色的脱贫攻坚战的宏大而精细的叙事,在叙事中写人,又在写人时,通过不同人物的经历、命运的书写,去呈现脱贫攻坚战的时代大事。人和事在脱贫攻坚这一伟大的时代主题上自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这一宏大主题的交响史诗,既叙了史,也歌颂了为完成这一伟大史诗的时代英雄人物的巨大贡献。每一个章节的人和事,今后都可以成为巧家,昭通、云南甚至中国脱贫攻坚史诗中的一事一人,而载入史册。十二个章节的人和事太多,这里就以路为例,便可看到这部长篇能成为史诗性作品,名副其实。

巧家处于两江夹一山的位置,峡谷纵深,高山入云,交通闭塞,“天堑之困”成为制约巧家发展的重要原因。作家从巧家公路史,金沙江渡船的艰险及峡谷溜索上“空中渡口”、空中飞人的时代传奇到8个溜索飞渡全部实现了大桥如虹,飞向幸福的明天,进入巧家的高速时代。结构环环相扣,脱贫攻坚的时代新闻,事事神奇,而在这些事中,便自然地出现了与之相关的人,蒋世学的救命索、蒋开先的桥梁设计,鹦哥溜的唐启禄的返乡扶贫等,写出了巧家人“从一条溜索到一座座跨江大桥,从无路可走到一条条宽阔的柏油公路、高速公路”的时代轨迹,是巧家人绘就在江河山川的一幅精神图谱。这无疑也是这部宏大叙事作品的精彩一笔。而其他写事歌人的章节,像决战脱贫的关键时刻,年过5旬的老扶贫人蔡忠山,又接续他20年的扶贫人生路,再创时代辉煌。在选举时爆冷村支书和主任一肩挑,高票当选的张发德,选后却“主动失踪”,而最后又带领大家修路,创“新路”组建新型“农联体”,成为巧家的又一个时代传奇。全县唯一女镇长杨友崇到最贫困的洗羊塘村访贫问苦办实事的心灵震动,全身瘫痪的残疾人陈文海“熬制”巧家传统碗碗糖的甜蜜人生……是他们组成了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人物的英雄群谱和时代先锋的集结,从而使这部脱贫攻坚的史诗性作品更有品位。

三是通过巧家县扶贫攻坚的一个个故事,来增强作品的阅读魅力,提升作品的文学品位。

报告文学的写作,首先注重的是重大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和新闻性,但只有和文学结合,才能叫报告文学,这就必须有阅读的文学魅力。我读《那片江峡》所感受到的文学魅力,就是作家注重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反映巧家脱贫攻坚的时代进程,通过人物的经历命运来来增强故事的阅读吸引力。故事中的报告文学,也是这部作品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

作品中十二大章,几乎章章有故事,故事吸引人。一部33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读起来并不感疲劳和平淡。路,从第一章开始,在以后各章中都有各种路的表现。溜索人生之路到高速公路之路,是路的故事,也是人生命运的故事。洗羊塘村大山里女人命运的故事,无论是贫困时期恩爱夫妻的生离死别,曲折起伏成电影的故事,还是年过半百的女村支部书记范科莲为洗羊塘脱贫和丈夫分居下山上山、办好教育,培养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情深意浓,生动感人。巧家碗碗糖的故事,那是有300多年历史内涵,手工创作独特,营养价值高,具有被新中国开国总理周恩来批示过、本届政府总理李克强慰问贫困人家礼物的美名土特产。但它也是通过故事进入报告文学的。巧家碗碗糖的故事,也是脱贫攻坚战中人的故事,朱立卫,一名曾经闯荡江湖的老板,为重现爷爷碗碗糖的本色光环,也为了那割舍不掉的乡愁情怀,返乡重建碗碗糖既传统又现代的企业,他人生故事中的乡愁情怀,怎不引起我们心灵的共鸣。一个个乡镇书记、镇长的扶贫人生,不少在外漂泊的巧家青年,为了家乡的脱贫,重回巧家创业的故事,一名农民子弟成为巧家第一个清华学子的故事,野菜王国背后的打拼,核桃大王的种植秘密的传播,把小花椒做成了脱贫大产业的绿色之路,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成为这部巧家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宏大的脱贫故事里的中国的巧家版。

王鸿鹏作为一个省外作家,以一名人民作家的使命意识和时代责任,用三年时间前后6次到贫困落后的巧家县生活,跟踪采访一个县的脱贫攻坚的漫长历程,充分发挥了他创作报告文学的长处,为时代和人民奉献出了这部具有史诗性品格的长篇作品,并作为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级文艺精品创作”扶持项目出版。作品中体现出的脱贫攻坚的时代精神,也是作家成功创作出这部作品的动力,作品中他还不时站出来和各类人物对话,充满了对边疆人民和彩云之南这片神奇热土的挚爱深情。我作为一名老读者,在此向鸿鹏同志表示真诚的感谢和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