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巧家新闻网 >> 民生 >> 文明巧家 >> 新闻详情

深度书写巧家脱贫攻坚|王鸿鹏长篇报告文学:那片江峡(第七章)

2021-03-12 15:43编辑:巧家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简介

王鸿鹏:山东鱼台人,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作品曾获全国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6年度中国好书”奖、空军报告文学优秀作品奖;获奖及代表作主要有《中国机器人》(合作)《生命线上的奇迹》《十三亿人乐了——中国医改新模式》《共和国的天空》《压不弯的脊梁》《神奇的蓝天骄子——八一飞行表演队改装纪实》等。


第七章 路幽幽,情悠悠

从逃离家园到热切地返回故乡,印证了攻克一个个贫困“堡垒”给红山乡带来的巨大变迁和对未来的期许。

红山人说,是国家的扶贫政策照亮了游子回家的路,也是红山情温暖了这条路。


1.黑铁


红山乡位于巧家县东北部,金沙江与牛栏江在这里交汇,距县城198千米,被巧家人称为“巧家的边塞”。

世人只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殊不知,“滇道”之难,难上加难。

早在北魏时期,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若水》里就曾经这样描写乌蒙之行:“楢溪赤水,盘蛇七曲,盘羊乌栊,气与天通。看都濩泚,住柱呼尹……其艰险如此也。”

到过红山乡的人都会说,红山乡的路是由两个字组成的:“远”和“险”。

到红山乡任职的干部,多少带有灰色的咏叹调。事实上,县委把年轻有为的干部放到红山乡历练成长。不少干部到红山乡努力作为、政绩突出,得到提拔重用。

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巧家县委进一步加大了干部队伍建设的力度,注重在扶贫攻坚一线培养锻炼、考察识别和选拔使用干部,出台了《巧家县脱贫攻坚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实施意见》。

所以,县委县政府对红山乡新一届领导班子,寄予更大的期望。

2015年6月的一天。红山乡接到县里紧急通报:S206省道黑铁段被当地群众堵了整整一天,几百台车辆无法通行。司机和村民发生对峙,情况紧急。责成红山乡迅速派人前往现场疏导,以防矛盾激化,事态扩大。彪哥第一时间向黑铁村急驰而去。

党委书记叫王银鹏,是苗族人,大家昵称他“苗哥”;乡长赵应彪,大家昵称“彪哥”。

不过,平息黑铁村发生的这种“路闹”,彪哥还是第一次。

黑铁村遗留的矛盾比较突出,老百姓到乡里找过多次,彪哥心里清楚。黑铁太穷了,百姓生活地太苦了。不仅黑铁,整个红山乡的贫困根深蒂固。名副其实的“穷乡僻壤”!

车子在驶向黑铁村的山路上一蹿一蹦地奔跑,有时冲冲撞撞,像个不好好走路的娃娃。哥彪不由地回想起不久前到红山乡报到的情景。

那天是2015年3月30日。县里干部会议结束后,他和乡党委书记王银鹏、副书记肖雄、纪委书记袁荣林和组织委员赵才雷一起去红山乡。他们这届“班子”属于朝气蓬勃的“青春号”。

车子顺金沙江而下,行至白鹤滩水电站,很快进入崇山峻岭之中。

山川苍茫,天似穹庐。一条狭窄的山路在半山腰折折返返,穿行而过。道路的一侧是抬头望不到顶的峭壁,另一侧是落差几百米甚至是千米的悬崖,崖底是奔腾咆哮的金沙江。走一趟去红山的路,才知道什么叫远、险。

从早上出发,一路颠簸几个小时,临近中午路才走了一半,肚子开始叫唤了。经过一座小山村,没有餐馆,他们只好在路边一个洋芋(土豆)烧烤摊前买了几个烤洋芋吃。烤洋芋一元钱一个,一切两半,中间抹上辣酱或甜面酱,外焦里脆,香甜可口。这也是巧家的“十八怪”之一:干巴洋芋论个卖!巧家人喜欢吃烤干巴洋芋。

路旁有个老阿婆,一边卖甘蔗,一边纳鞋垫。看着老阿婆用一针一线密密麻麻纳出各种各样的吉祥图案。赵应彪心想:山里的老百姓不就是这样一针一线缝补自己的每天的日子吗?虽说这种针线活在发达地区已成为记忆,但在这大山里,手工鞋垫仍然支撑着山民的脚步。于是,他们每人买了几双,以后在红山乡爬山走路多,用得着。

午后继续前行。山越来越高,路越来越陡,也越来越窄。一路上偶尔遇到车辆和放牧人,都是擦肩而达。

山川苍茫,天似穹庐。一条狭窄的山路在半山腰折折返返,穿行而过。道路的一侧是抬头望不到顶的峭壁,另一侧是落差几百米甚至是千米的悬崖,崖底是奔腾咆哮的金沙江。

下午翻越哨口子。哨口子海拔3300多米,地形奇异,天象复杂。当地有个歌谣描述哨口子的险恶:

哨口子,哨口子,

山高路陡急转弯,

风吹石头会撒欢;

雨去雪来天无常,

说翻脸来脸就翻。

从哨口子沿着陡峭的山道顺坡而下,进入红山乡最险要的垭口子。这里海拔2000多米,低头就可看到两江交汇处的牛栏村。

路途遥远,最难忍受的就是一路上枯燥无味。乡里干部们都说,走红山这条路,不是走,是在“熬”。坐上车就睡觉,中途下来撒泡尿;饿了吃个烤洋芋(土豆),无聊讲个段子笑一笑。这就是去红山乡一路上的内容。

也许那些开心的段子有些粗俗和低趣,让现代城市文明难以理解,但红山人就是用大山里人的方式排解着生活的孤独与苦闷,坚守着这片贫瘠的江峡深谷,并为改变她而付出生命里的每一个日子。

一路奔波了6个小时,终于来到红山乡。眼前的情景,还是让彪哥心酸。虽说心理上有所准备,但实际上比他想象地更糟。

红山乡镇上没有一条平坦的路,街道尘土飞扬;由于不通公路,建房的成本很高,房屋破烂不堪,看不到一幢像样的砖房。集镇上有百十户人家,老百姓衣衫褴褛,目光呆滞,没有一家正规的商店。

巧家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而红山乡又是巧家县最贫困的乡。全乡8各村(社区)委会,153个村民小组,近25000人;居住着汉、彝、苗、回、傣、布依、拉祜等10余种民族,分布在海拔517米至3300米的峡高谷深之间,25度以上坡地占90%。

当地老百姓有句话描绘红山乡地貌:“喊得应,听得见,要想见面实在难,爬山涉水一整天。”

由于自然环境及区位偏僻等因素的局限,全乡8个村(社区)均为贫困村,而且贫困程度深;没有通村公路,也没有对外连接的硬化路;6300余人安全饮水困难。红山人穷得叮当响,有点门路的都往外跑。

由于发展中的历史欠账和遗留的问题较多,老百姓找政府提出各种各样的诉求。政府一时难以解决,群众心里憋屈,导致各种社会矛盾也比较突出。

这次黑铁告急就是一次爆发。


2.活人不能让尿憋死

老百姓为什么堵路呢?这要从建设黄角树水电站说起。

黑铁村有3800多口人,分居在牛栏江边。江边贫脊荒凉,可耕土地少。十几年前,建设黄角树水电站时,库区淹没了老百姓的一部分土地和房屋。虽然进行了补偿,但标准比较低;人均耕地仅剩半亩多,再加上没有相应的产业作支撑,贫困人口占1/3。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活越来越艰辛,老百姓没啥指望,向政府提出诉求,希望得到二次补偿,解决眼下的生活困难。

说到底,还不是日子过得寒酸嘛!

黑铁村的群众多次到乡里反映过困难,苗哥和彪哥都热情地接待过他们,做了不少解释说服工作,也向上级有关部门作了汇报,正在想办法。

村民见多次上访无果,又听说S206省道要拓宽,还会占用土地,大伙着急了。于是,引发了一场“路闹”。

彪哥与县公安局治安大队人员中途会合,直奔黑铁村堵路现场。虽说从乡政府到黑铁村直线距离不远,但要翻山越岭花两三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黑铁村。

这一矛盾纠纷,很快成为巧家县的热点。能否顺利处置考验着彪哥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少人都在关注着事件的结果。

彪哥来到黑铁村头一看,心里扑嗵一下,发现自己跳进漩涡里了。

十几位中年妇女在那儿堵着路,几位中年汉子与交管人员争执,一部分年轻妇女在旁边帮腔;被堵了一天的的司机们急得团团转。还有几个小媳妇儿在旁边用手机拍照、录像;一部分壮年人在远处观望。

在网络发达、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老百姓也在不断接受新知识、新科技,学会了“问题+互联网”的解决方案。

村民们听说乡长来了,呼啦一下子把彪哥围住了。同来的人员都为乡长担心,不知彪哥能否把这场“路闹”摆平。

面对手机镜头和各种责问声喝斥声,彪哥不慌不忙,只是点头微笑,不解释不反驳,也不生气。他知道这个时候的冲动是魔鬼,会把他拽下地狱。老百姓也懂得,现代传媒就是最好的推手,你的一举一动都会“爆网”。

当然,也不排除有不负任责的或个别捣乱的人,捉风扑影,无中生有,故意在网上炒作。有一次,红山乡政府大门口围了一群人。有人不问青红皂白,就拍张照片发微信,说红山乡政府门口出事了。

红山乡干部都下村了,看到这条微信很愕然。几位县领导给乡长赵应彪打电话,责问红山乡怎么回事?!彪哥赶紧叫办公室值班人员去了解情况。原来山上跑下来一只小猴子,蹿到镇上寻找食物,引来许多人围观,搞得红山乡紧张兮兮。

有人提出来查查到底是谁干的。制造紧张空气,扰乱社会治安,应该严加处罚。彪哥想了想,算啦!老百姓刚开始玩QQ、微信,认识不到新媒体的利害,以后慢慢会改变的。再说了,万一遇到个突发事件,如果有人及时在网上报出来,我们干部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置,还是立功的表现呢。后来又发生过几次类似的“乌龙”事件,都被乡里的干部们非常理智地处理了宽容了。

这会儿,彪哥被村民们团团围住,有的朝他指指点点,有的对他骂骂咧咧。围观的人群拿着手机朝他拍。场面有点失控,他面临的处境恐怕不像他想象地那么妙了。彪哥还能沉得住气吗?如果他一失口或者一失手,有人发到网上去,可就闹大发了。同行的人员都为他捏一把汗。

谁都清楚,现在是一个网络通讯极度发达的自媒体时代。基层干部面对群体性事件,往往在保稳的层层压力下,难免操之过急或过分,结果动了粗,分分钟曝红网络,受到网友口诛笔伐。面对基层如此棘手问题,上级部门为平众怒,快速灭火,往往一律先停职,在查处!纵有天大的委屈,作为公职人员,毕竟对群众动粗是不对的。所以,事再急,困难再大,基层干部都需要隐忍、耐心,想办法冷处理,和群众协商解决。硬来肯定是行不通的,否则,吃不了兜着走!一些干部因作风简单粗暴、侵犯群众利益在网上曝光被查办处理的事例并不新鲜。

此刻,村民们围着彪哥吵闹不休,有两个中年人指着彪的鼻子愤怒地吼起来,有的话很难听。面对村民的指责怒骂,彪哥还是不反驳、不恼火,微笑着说:“乡亲们,对不起,我们工作没做好。”或不停地说着好好好,是是是,对不起。无论多么难听的话,他也不回怼。

“你是我的爱,我的爱……

彪哥的手机彩铃突然响起来,一看是分管副县长打来的。

“乡亲们!请大家静一静,我出去接个电话好不好?”

“不成!不给解决问题你啥子噶都别干!”村民们围着他,吵声越来越大。

彪哥只好捂住一只耳朵蹲下身接电话。

“我的赵乡长,那边怎么样了?上级领导很关注,赶快疏通!”

“我在现场……在沟通……

“什么什么?你说什么?疏不通?!不管用什么办法,要尽快疏通。啊?!——”

“要的要的。”

“听到没有?再不搞定,我们都要负……电话断了。彪哥知道后面的词是什么,一种压力感顿时涌得头懵。他努力平静了片刻,挺起身来,大声喊道:

“乡亲们!听我说一句好不好?”

没人回应他。他的“诉求”被淹没在村民们的质问、斥责声里。还有人发出不满的大声叫嚷,甚至推推搡搡。就这样把彪哥围困了两个多小时。

这时,人们发现情况不妙。彪哥的脸色变了,一阵红,一阵白,是把彪哥气得吧?还是出了什么毛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总是有限的。

正当同事们不知所措时,只见彪哥两手捂住小腹下面,大喊一声:“老乡们!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啊!你们让我解决一下下面的问题好不好?”

在场的人们被他吼住了。大家先是一楞,后是轰然大笑。“要得要得,让他去撒尿。”也有人兴灾乐祸地叫着:“乡长,给吓尿啦!”几个青年人跟着起轰:“让他尿裤子。”还是几位女同胞善解人意,她们红着脸扭身让开了一条道。彪哥不顾一切地朝路边的树林里冲过去……

彪哥的这泡尿本来在乡里临来前就应该解决的,因匆匆上车没来得及,车上又一个电话接着一个电话。为了赶路,途中没停,他自认为膀胱容量大,前列腺好,干脆到了黑铁再解决吧,26千米的路程奔波了2个多小时。谁知到了黑铁一下车就被老百姓给团团围住了。这泡尿硬硬地憋了四五个小时。

一阵酣畅淋漓,彪哥痛快极了。彪哥想多享受一下这一刻的快意。他回头一望,发现几个黑铁塔一般的壮汉在远处正朝他窥探。不能怪他们怕他溜掉?这泡尿足足尿了五分钟噶。

当彪哥从小树林里回到现场,村民的口气和态度变了。也许他们突然觉得乡长虽然个头不高,胖敦敦地,长着一副娃娃脸,眉清目秀,心平气和,煞是可爱。大家又把他围住了。一位中年妇女上前大胆地对他说:

“乡长,既然活人不能让尿憋死,你给我们想想办法。当时修建电站征了那么多地,给我们的补偿太少了噶。要吃肉也不能猫尾巴上宰。太亏啦呀!”

“是啊是啊,剩下这点地怎么养家糊口?现在又要扩路,地没了,让我们喝西北风噶?!”村民们逐渐平静下来,开始理性表达,“你这乡长也是我们人民代表认可的嘛!村里反映过多次,你不能当甩手掌柜,得为我们老百姓撑着啊!”

村民们换了一副口气,彪哥觉得可以坐下来商量了。

彪哥懂得,老百姓不会无端地给政府惹麻烦。群众是通情达理的。彪哥从国家的政策讲到省市县的措施,从当前的形势、面临的困难,讲到拓宽公路给沿途乡村的发展带来的好处和美好的前景。常言道,话是开心的钥匙。沟通是平息矛盾最有效的办法。彪哥一番情真意切的道理解开了大家心头的疙瘩,把村民们激动地的情绪渐渐平抚下来。

当然,彪哥还懂得,比沟通说服更重要的是解决群众面临的实际困难。得人之信,赢人之心。

彪哥最后表示说:“也请乡亲们理解,我们乡党委政府向你们保证,会继续向上级报告、反应大家提出的问题和困难,尽快妥善解决。”他话锋一转,指着一望无尽的长龙车阵,“这路咱可不能堵噶!你们瞧瞧,堵了路,耽误了人家的事,也坏了咱黑铁的名声。”

“既然乡长把话说到这份上,就不要再闹了。以后再去乡里找乡长。先放行吧。”在几位年长者的指使下,村民们把摆在路上的石头和树木移开,道路终于疏通了。

后来,巧家坊间流传着一种调侃:黑铁村堵了几天路,让彪哥一泡尿给尿通了。

彪哥借用一位社会学家的话说:“贫穷和不公才是导致一切社会矛盾的祸根。每个贫困者都渴望改变。要从根上解决农村问题,必须彻底掐断‘穷根子’,让老百姓富起来。”


3.云南发力

再也不能守着个穷摊子一代代苦熬下去了。

红山人不等不靠。为了能找到红山乡贫困落后的“穷根子”,精准施策,苗哥和彪哥带着乡里的干部职工跑遍了全乡里的村村组组。不少村落道路不通,干旱缺水,土地贫瘠,产业落后,老百姓收入微薄,仿佛生活在刀耕火种的年代。

乡里的干部们第一次登上天星村,听说20年前有一批村民抛弃了家园,搬迁到西双版纳去了。望着暗淡的天星村,大家的心情极为复杂。

面对全乡的落后状况和老百姓艰辛的生活状态,乡党委一班人理出了修路、引水,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脱贫思路。

但是,钱从哪里来?

红山人念起了招商经,但收效甚微。手里没有米,唤鸡鸡不来。

幸运地是,就在红山人穷尽办法四处招商引资找钱时,2015年,云南省实施“贫困乡镇整体推进项目”,红山人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遇。

这份幸运来自时代,也源于红山人的奋斗精神。

彪哥单枪匹马,肩背电脑,手里拎着红山乡改变落后面貌的整体规划材料前往昆明。几经辗转,找到了省扶贫办,申报脱贫项目和资金。

当这个黑黢黢胖墩墩的年轻人走进省扶贫办时,工作人员投来异样的目光。许多单位都是有几个人组团前来申报项目,彪哥却一人风尘仆仆地独自来到会场参加专家会审。

“就你一个人?”专家向周围看了看,疑惑地问。

“是的。就我一个人。”彪哥回答。

“你这是‘单刀赴会’啊!”专家们发出了笑声。

“看来,你们那里的工作还有比扶贫项目更重要的。”

彪哥一听,坏了,八成是专家们认为单位不重视,连忙解释说:“专家同志别误会。我们那里太偏僻、太贫穷了。我们想节约点经费。”

“看了你们乡里这些材料,还不完整。你们还是等下一批吧。”

眼看就要没戏了。彪哥急了,恳求说:“专家同志。你们再听我汇报一下。再不帮我们一把,老百姓全都跑掉了。”他动情地讲述了天星村民逃离家园的故事。

专家们被他的故事打动了,纷纷提出指导意见。彪哥回来后,按照省扶贫办专家的建议,结合红山乡的实际,对红山乡“整乡推进”脱贫项目规划反复修改,精心完善。红山乡很快得到2000万元扶贫资金。

彪哥说,他去很多村里走访,老百姓们提出这边要修路,那里要架桥,这边要引水,那边要开渠,他根本不敢表态。“手里没银子,心里没底气啊!”

争取到第一笔项目资金后,在红山乡召开的乡村两级干部大会上,彪哥一挥拳头,大声说:

“同志们!可以干啦!”

2016年,随着脱贫攻坚战向纵深发展,云南省昭通市启动了S206省道改造升级工程,从会泽县沿牛栏江到红山乡两江交汇的沙石公路,加宽后提升为三级柏油路,公路从黑铁村穿过。

这对黑铁村来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与此同时,县乡共同投资280万元,为黑铁村建成了12千米的乡村水泥路面及4千米的村组道路,并在危险路段加设了防护墙,让群众出行安全方便。扶贫工作队还为全村修建了饮水池和输水管道,人畜用水有了保障。

为抓住机遇迅速改变黑铁村的落后面貌,红山乡抽调人员与巧家县税务局下派扶贫人员组成挂钩扶贫工作队进驻黑铁村重点帮扶。

在贫困中挣扎的黑铁村终于振作起来,一天天变着模样。

2017年,在红山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曾经发生过“路闹”的黑铁村,由村党支部主导成立了“红山乡黑铁村集体经济管理有限公司”,组织村民开展退耕还林、劳动力转移等项目。经过一年多的运作,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2万元。

彪哥一次次来到黑铁村,和扶贫工作队的同志一起,组织村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先后种植了200亩脐橙,1000亩魔芋;采取科学管理,1500多亩核桃、花椒提质增效,群众的收入不断增加。

“2018年,全村光种植产业一项,产值就能达到200万多元。”村主任赵志隆扳着手指算起账来,“全村生猪养殖达到4000多头,出栏量2800多头。按照正常年头的价格,几项加起来,全年产值不下700万元。”

黑铁村群众高兴地看到,两年多的时间,“安居工程”让村貌换然一新;村里有了标准卫生室,并配有相应的设备和专门的医务人员,看病不再难了;新建的3个村民活动场所设施齐全,山沟里也有了城里人的文体生活。村民还用上了光伏并网发电,村里用集体收入建起了挂链光伏电站。

看到这几年黑铁村的变化,群众情不自禁地说:“我们黑铁不仅亮了,也美起来了!”

村支部书记代虞坤说:“我们村就要脱贫了,集体经济也发展起来。我们自强不息,以后不用再向国家伸手了。”

2018年春节前夕,彪哥再一次来到黑铁村慰问军烈属、老党员,回访重点贫困户。开阔的S206公路从村里串过,车辆来来往往。村头公路一侧是一个小市场,村民们正摆着摊儿卖山货,不少路过的行人停下车,选购特产;另一侧盖起了几家农家乐。靠近彪哥曾经释放过“痛苦”的小树林,盖了一座崭新的公厕,过往的车辆和行人方便了许多。

是啊,“活人还能让尿憋死”?黑铁村的变化印证了这句俗话包涵的哲理。地方还是这个地方,人还是这些人,只要打开各种禁锢,让社会的各个“器官”全都活络起来,生活就有了生机和活力。

看到眼前这些,彪哥感慨颇多。

乡亲们又把他围住了,不是“诉苦”而是“道情”,争着拉乡长到家里吃“杀猪饭”。彪哥乐哈哈地说:“饭就不吃了。你们多发发微信、抖音,晒晒咱黑铁的变化,给外地人一个惊喜就行了。”

“乡长,听说我们这儿还要修高速呐!什么时候动工噶?”一位背着小娃娃的妇女热情地问彪哥。“要的要的,很快就要修到我们这儿。”彪哥又笑问,“你们不怕占地了噶?”

一阵阵悦耳的笑声飞出山乡。


4.暗淡的天星亮起来

2017年3月上旬,每年一次的全国“两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如期举行。

一份急电由北京发出,经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层层传到红山乡:立即派人到北京劝回19名上访人员,认真调查处理,并将结果及时上报。

红山人进京闹“两会”,一杆子捅上了天,那还了得?!这是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各级领导均有批示,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政治责任形成的巨大压力层层叠加,传导到红山乡,几乎全部压在了乡党委书记王银鹏和乡长赵应彪两人肩上。

苗哥对彪哥说:“这事由来已久。我去北京。”彪哥对苗哥说:“这是丢面子挨批的事,苦差。你是书记,在家坐镇。还是我冲锋陷阵吧。”彪哥匆匆赶往北京。

红山乡究竟发生了什么,竟然有这么多村民进京“闹会”?

这与天星村的变迁有关,说来话长,而且背景深远。

天星村座落在2600多米的山脊上,五六十户人家的村庄没有一幢像样的房屋,只有到了晚上才能借着几盏微弱的灯光看到那里有个村庄,像天上的星星一般,所以,人们称为天星村。由于天星村秃岭薄地,出行困难,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从悬崖上垂下来。群众生活极度贫困。老百姓生活艰辛,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云南推行异地搬迁的扶贫政策。对那些海拔高、环境恶劣,不宜人居住生存地域的群众,动员他们搬迁到西双版纳等一些条件好的地区永久定居。

在异地搬迁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天星村的刘姓和秦姓共有7户人家40多口人,与政府签定了搬迁协议,并自行联系、选择,高高兴兴地迁到西双版纳定居下来。

从此,不少人家离开故土,另寻门路。逃离家园到外地谋生的越来越多,天星村的人越来越少,就连夜晚的那点灯火也越来越暗淡了……

2015年,红山乡在省实施的“贫困乡镇整体推进项目”助力下,实施精准扶贫,精心制定了脱贫行动实施方案。先以打通道路为突破口,敲定了“村级施工图”及“乡级线路图”。

全乡干部群众历经两年的艰苦奋斗,新修了一百多千米的水泥路,8个建制村实现了村组互通,不仅结束了红山乡没有水泥路的历史,每户之间的户间道也全部修通。老百姓突然觉得出行办事方便了,下雨天也不怕了,随时可以把农产品运出去,花椒、核桃和其它经济作物的交易价格一下子上去了。家家喝上了自来水,户户用上了照明电,村村都有了宽带网络,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达100%。群众的住房也在不断“刷新”。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

暗淡的天星渐渐亮起来。

正是红山乡这种变化,触动了天星村那些外迁村民的乡愁。故土难舍,他们坐不住了,渴望返回故土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一次次把自己诉求写成材料送递交到县、市、省,直至国务院的信访部门,强烈要求“回家”,甚至进京到“两会”递上“诉求状”。

但是,这些搬迁到西双版纳的村民,经过20多年的生产生活、繁衍生息,人口已经增加到23户90多人。他们原来的房屋早已垮塌,土地全部撂荒。要安置他们,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现实条件,红山乡甚至巧家县都是很难做到的。这给巧家县和红山乡出了个大难题。

有的部门认为,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这些20年前外迁的人员面临的困难和诉求,应由当地政府负责。红山人则认为,红山是他们的故乡,红山人是他们的亲人。无论你走哪里,无论你走多远走多久,只要你回到红山,红山都会张开胸怀拥抱你。天下哪有不认亲的理?

从逃离贫穷到渴望回归家园,印证了红山乡的变迁。巧家县和红山乡两级党委政府没有推脱责任,而是积极热情地接待他们,并为满足他们的诉求以家乡亲人的温度与情感努力争取着……想方设法接纳这批欲归的游子。县里原打算给他们一定的补助,让他们在原来的住宅上建房,并给他们通水通电通路。但是,这个方案并没有得到上级的批复,因为,他们原来居住的村庄已被划入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严禁任何施工建设。

大药山的生态保护是谁也不能触动的红线。巧家县委县政府责成红山乡尽快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方案在进行中,可游子归乡心切,没想到,他们竟把“诉求状”递到了全国“两会”上。此事惊动了高层,也给巧家县和红山乡两级党委政府陡添了不小的压力。

群众进京上访“两会”,已经把红山乡的领导干部推到风口浪尖上。彪哥进京领人,不知道会是什么结局。


5.情暖回家路

红山乡人说,县城到红山乡的路不是巧家最远的路,真正“最远的路”是天星村外迁村民返回故乡的“路”——这条“路”走了多年,至今还在“路”上。这确实是一条艰难曲折而又漫长的“路”。

在全国“两会”期间,天星村搬迁到西双版纳的老百姓竟然到北京“上访”。

此刻,彪哥进京“劝返”,又是一次艰难的挑战。

彪哥属80后一族,巧家白鹤滩镇黎明村那片江边甘蔗滋养了他甜蜜的童年。2000年,彪哥毕业于昭通师范学院。在他任巧家团县委书记的几年里,曾积极组织青年开展志愿者服务和慈善工作,发起“爱心牵手”共抗旱灾及震灾等的主题捐助活动和扶贫行动,赢得了全国各地的慈善机构、个人和企业的积极响应。巧家团县委连续分别荣获市、省“优秀团县委”称号,受到上级表彰。2014年,彪哥还受到了共青团中央表彰,获得了“全国第十届优秀志愿者”称号。彪哥总喜欢说,青春无悔!

在彪哥的耐心说服下,到北京上访的村民终于回来了。但是,村民返乡心切,又一次次到昆明上访。

2017年9月,巧家县副县长杨永玲带着乡长赵应彪等部门干部组成的工作组专程来到西双版纳,会同当地的党委政府领导同志一起走访看望这批搬迁来的群众,逐户走访了解他们生产生活状况。

他们看到家乡来人非常激动。秦老汉说:“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当初迁到西双版纳,也是生活所迫,没得吃,没得穿。一辈辈的穷日子熬不到头。”刘老汉又说:“现在家乡的扶贫的政策这么好,条件也改善了,我们还是要回老家生活。老家有我们的袓坟。”他们边说边抹着眼泪。

杨永玲和工作组的同志们和他们膝促交流,安慰和鼓励他们,并向他们解释了国家关于生态保护的政策。特别是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加大了生态保护力度,他们原来居住的村庄已被划入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法建安置房,请他们理解,政府正在想办法。

如何解决天星村外迁群众安置的矛盾,成为县乡两级政府一时无法破解的难题。

2017年秋天,天星村外迁群众19名代表再次回到红山,希望回家的打算能得到结果。望着高高的大药山,他们感慨万千。这里是生他们养他们的地方;这里的一切,他们依然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

大药山,实在高,

白云飘在半山腰;

大药山,有神农,

满山草药治百病;

大药山,长奇树,

植物丰富基因库;

大药山,动物多,

飞禽走兽满山坡;

大药山,要珍惜,

保护升为国家级。

……

这首从远处飘来的儿歌描绘了大药山的奇美与丰盈和生态保护的重要价值,也让这些迁移到外地的游子们一个个愁肠百结,愈加怀念故土,回归之心更加迫切。

他们在天星村老家的祖坟上完成了对先人的祭祀,又赶到乡政府,希望得到他们渴望已久的答案。但乡里的干部们全都下村去脱贫攻坚第一线了。

这些长途奔波了一天的游子们口干舌躁、饥肠碌碌,失望而又焦躁。他们跑进乡政府食堂,强行推开门,吵嚷着找吃的。食堂工作人员不知是哪里来的人,上前制止,双方发生了冲突。

乡党政办公室主任杨娟急忙赶过来劝阻。他们哭述着对她说:“我们一天没吃饭了。老家什么都没了。”说着说着,有不少人掉下了眼泪。听到他们的情况,杨娟和食堂的职工们非常同情。虽然他们把一名职工的脸抓伤了,也都原谅了。苗哥和彪哥得知这一情况,一再交待杨娟安排食堂的人员赶快给他们做饭,照顾好这些远道而来的乡亲们。

这些归心切切的游子们,多么渴望回到温暖的故乡?当他们端起热腾腾的饭菜时,一个个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2017年11月,终于传来了好消息。根据国家的扶贫政策和要求,昭通谋篇布局,决定对全市不适合在当地居住的40多万群众实施大规模的异地搬迁的行动。按照“进城、入镇、进厂、上楼”的思路,昭通市打破市、县、乡、村行政区划,着力探索“中心城区安置、县城安置、保障房安置、中心集镇安置”四种模式,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一步实现由农村到城市、由农民到市民的历史性转变。

红山乡选定了天星旱谷地、红山社区的水淹凼、董家碉、田湾、黑铁村柿花等6个条件较好的区域,建设6个易地搬迁安置点,把高寒荒凉山区不宜居住的贫困群众,特别是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域内的群众,全部搬迁下来。

令人欣喜地是,红山乡外迁到西双版纳的23户90多名群众也全部纳入到异地搬迁安置范围内。

红山人说,这是国家的脱贫政策和故乡情照亮了游子归来的路。

如今,搬迁到西双版纳的老刘和老秦都已年过半百。他们听到这个消息,喜极而涕说:“我以为这辈子回不去老家了。现在有了着落,心里踏实了。”

昔日的红山交通闭、贫穷落后。不少红山人被迫逃离家园,浪迹四方,对故乡难于启齿。

今天的红山却不一样了,此红山非彼红山。也许你外出打工一年或者几年没回家,也许你离开红山在外漂泊了十年二十年。当你回来看到家乡的变化,一定会给你一个惊喜。你会自豪地说:我是红山人。作为一种情结,一种绵延不断的乡愁,自信的红山人无论走到哪里,心里都会默默地呼唤:我想念我的红山。

这天,天星村外迁的村民们再次返回到故乡。老秦和老刘带着大家找到乡党委书记王银鹏和乡长赵应彪兴奋而又恳切地说,他们在西双版纳学习掌握了几种中药材的种植技术,回来教给村里人,把西双版纳的中药材引进来,带领乡亲们一块脱贫过好日子。他们还表示,他们也会外出打工,解决自己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来源,不给政府添麻烦。

农民兄弟还没有回来落脚,就开始谋求通过发展产业,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了。

苗哥和彪哥都被感动了。他俩紧紧地握着老刘和老秦的手,连声说道:“好好好!谢谢乡亲们!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咱红山乡人不愁过不上好日子。”

红山乡这条“最长的路”终于迎来了希望,看到了尽头。

红山乡的干部们感同身受地说:“几年来,我们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波折,这是发展过程当中的阵痛。那些特别纠结、特别难的事,一件一件都扛过来了。全乡不管是干部职工还是老百姓,更多地是同心协力凝聚到发展上来,大家已经形成了这种共识。思想观念的转变,精神面貌的改变,才是红山乡人最大的进步。”

在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县委书记张华昆和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孙莉萍,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李廷鑫,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罗国平带着县直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来到红山乡调研。

“张书记,说实话,要不是国家帮助,我做梦也没想到我能住上这样好的房子。以前买点盐巴都要靠人背马驮,现在门前还修通了水泥路,运什么都方便。”在红山乡董家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张华昆一行走进陈现高的新家,与老陈一家亲切交谈。陈现高还称赞说:“乡里干部帮我们修好了房子,修通了路。又帮我们想办法增加收入,在田间地头教我们种植经济林果。这日子不愁过不好。”说着,他拿起自家种的鲜果往大家手里塞,让大家尝一尝。

离开红山乡时,张华昆充分肯定了红山乡的工作:“红山是我们县最偏远的贫困地区。你们坚守在红山乡,并带领群众主动作为,卓有成效地开展扶贫工作,大大改变了红山贫穷落后的面貌。这种‘红山精神’可点可圈,可嘉可赞。”


6.青春五味

对于深度贫困的红山乡来说,脱贫攻坚是一场输不起的硬仗。在红山的脱贫硬仗中,身处一线的基层干部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最美扶贫人”。

2018年春节的年味儿还末散去,新一年的扶贫工作拉开序幕。农历正月十六,天刚蒙蒙亮。王银鹏和赵正彪带着红山乡的干部职工们又分头出发了。他们每天都跋涉在扶贫路上。像扶贫歌中唱得那样:

扶贫干部最辛苦,建档立卡信息录。

经常到村又到户,午饭晚上才下肚。

两公示,一公告,家家户户都知道。

县政府,扶贫办,审核确定上网站。

用心帮,加班做,帮扶信息不会错。

资料齐,差错少,群众满意才叫好。

……

红山乡的干部职工们按照“一户一本台帐、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的工作思路,因村施策、因户举措,精准扶贫,重点突破。他们走村入户,摸底调查,开展新一轮精准扶贫“回头看”,逐项落实新一年的扶贫计划和措施。整整一天,工作队员们都在山间小道、农户间穿梭。傍晚回到村委会,核对表册、汇总信息……工作结束时已是凌晨。这样的工作节奏一干就是20天。

红山人的苦和乐是相生相伴的。在红山乡,村落不是在山上就是在江边。最远的牛栏村,要先开两个小时车,然后坐船去对岸绕道,再步行4个小时才能到达。去一趟牛栏村,来回需要两天的时间。

乡里许多干部职工还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坚守着红山这片遥远而贫瘠的土地。他们的青春,是与群山相伴的日日夜夜,是走不完的山路,串不完的村户,做不完的工作……他们无怨无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红山乡领导班子的干部们大都是80后一族,不少人两地分居。他们感慨道:“我们大家真的很拼。没有节假日,也不讲白天黑夜,总有使不完的劲儿,干不完的活。”班子里几名主要干部很少有时间回家,有时只能在手机视频里和妻子、孩子见面。

但是,在这种虚拟世界里无法解决现实问题,长期两地分居的日子消磨了当年的情感,甚至给家庭生活罩上了阴影。这让年轻人感到心塞和苦闷。

彪哥的妻子是昭通市一所学校的女教师。5年前,他们相识相恋,结为幸福伉俪。孩子出生后,妻子又带孩子又上班,饱尝了两地分居的孤独、艰辛和凄苦。她多么需要彪哥!离家远,交通又不便,彪哥很少能回家,只能通过视频和妻子孩子“团圆”。

但是,在这种虚拟世界里无法解决现实问题,长期两地分居的日子消磨了当年的情感,甚至给家庭生活罩上了阴影。妻子又向他发出最后“通牒”了,这让彪哥感到心塞和苦闷。

最后一次见彪哥是在一个晚上。他的手机里突然传来妻子微信:

你什么时候能回家?

太忙。暂时回不去。

你还要不要这个家?!我不能让孩子抱着手机当爸爸。

后面是一个狂抓的表情。

……

彪哥叹口气:“妻子又给我下最后‘通牒’了,我该怎么办呢?”

他既不想因工作而伤害了家庭,又不愿意因家事而影响了工作,这成为他人生中的痛苦挣扎。

人,都是凡人;人,都有七情六欲。工作中能够游刃自如地处理、应对许多复杂的情况和事件,却摆不平“家务事”。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一个个像狼狗一样兴奋,再难的事也不在话下。但对待家庭却无能为力,有时像夹尾巴狗一样闭气。”彪哥悲叹。

临别时,握着他的手无言以对。看到他湿盈盈的目光,还是说了句:“兄弟,智者不惑。你应该能处理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老婆是会理解的。人生苦短,就这么几十年,还是要珍惜啊!”

不知道这话能起什么作用。只见彪哥点点头,转身离去。望着他消失在夜幕里的背影,心中不禁感慨:男人“难人”,也需要女人的理解,生活不易。只能在心里为他默默祝福。

青春,是激情绽放的灿烂之花,也是酸甜苦辣咸的“五味籽”。

“虽然,在这个地方日子清贫,我们也要把穷日子过出富有来。吃洋芋下酒跟城里吃肉下酒当然是两码子事,但是我们觉得很开心。这种‘穷开心’的日子很快乐,很享受,有一种幸福感。幸福指数也不低哩!”彪哥发了个微信圈。

红山乡的干部们就是这样:他们用乐观的心态享受艰苦的生活,用人间烟火支撑着这片红土地,用接地气的乡土文化滋养着生命,也营养着江峡山川里一个个希望和梦想。

乡里的扶贫干部们每次下乡,听到那些家境贫困的乡亲们声声说着“你们辛苦了。”这些真诚暖心的话,所有的疲惫、苦恼和委屈顿都烟消云散;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一种责任,一种自豪。

“干部辛苦两三年,群众幸福一辈子。其实,人生最大的价值,不是高官厚禄,不是金钱富有。而是能给你脚下的这片土地留下什么,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回忆人生过往,彪哥感慨地说,“我们更多的是感动之后的平静。虽说现在压力比较大,但没有哪一件事让我们喜形于色;也没有哪一件事让我们愁眉苦脸,百般纠结。每一件事,我们都会认真地去做。”

这是红山人的“边塞”生活场景,这是红山人的苦中之乐。在远离城市喧嚣的高峡深谷里,生活在这里的一代代红山人,以独特的方式营造着这里的人间烟火和乡土文化,并与这里的山山水水永续爱的协议。


7.秘境红山

红山人爱红山是不需要理由的,但红山人让外地人爱红山的理由则是满满的。红山的魅力是它的神秘奇妙。

每年,红山的醉美四月天是一个“虫子”的世界。这个不一样的“虫子”,叫蜡虫。

红山原名固红山,因蜡虫旺盛。每到蜡虫成熟季节,漫山如火,红遍山峦,故而称为“红山”。蜡虫又叫“虫白蜡”。它不仅是重要的中药材,而且有防潮隔湿、防锈防腐、着光等特点,是军工、轻工、化工、纺织及制作模型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其用途极其广泛,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加工而成的白蜡可储存十年之久,当地百姓就有“存蜡如存银”的说法。这是红山人引为自豪的传统特色产业,也是红山乡群众致富的项目之一。

民国《巧家县志稿》载:“四山虫树成林,每至三、四月间,滇川虫商会集于此,多至数千余人,曰:‘赶虫会’。其虫子运往四川、湖北,年计千余担。”蜡虫被辗转贩卖到各地,红山也随蜡虫的走俏而声名远播。红山被誉为“秘境红山”。

如今,来到红山,沿着蜿蜒的乡间水泥路,你会看到满坡满梁是郁郁葱葱挂满了蜡虫的女贞树。房前屋后不少村民正忙着采摘出售,时而传出讨价还价的声音。

近年来,“蜡虫”价格越来越走俏,每斤售价达120元,许多村民靠它发家致富,腰包自然要鼓起来了。

沧海桑田,山河巨变。红山乡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蜡虫基地建设中“改良引种”,实施了6个村100余个村民小组,近万亩的蜡虫品种优化项目。连同花椒、核桃、灰豆腐等产业,逐渐形成地域特色品牌。

2019年底,经过县里对标查验,红山乡贫困发生率降由2014年的32.76%下降至1.82%;8个贫困村全部达到了脱贫摘帽的标准。

红山人把“穷乡”的帽子甩掉了,要在“僻壤”上做文章,把“僻壤”当作“双刃剑”。

红山乡境内的S206省道、县道红东公路、红小公路已全部贯通,国道都香高速正在施工中,已经形成两横四纵三的通道布局。

红山人看好自身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决心借助便捷的交通网把红山打造成旅游胜地。

红山乡有55700多亩的面积属于国家级药山自然保护区。多年来,红山乡通过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生态得到修复,森林覆盖率达到41%,红山乡的整体生态是巧家县最美的乡镇之一。2016年,红山乡被评为“云南省生态文明乡镇”。

站在海拔2000多米的垭口子,抬眼望去,可以看到从这里陡然隆起的药山山脉,直至海拔4041.6米的顶峰;低头就可看到两江交汇处的牛栏村。

牛栏江原来不叫牛栏江,叫堂琅江。由于两江交汇处的江心横卧着一块巨石,其形酷似一头卧牛,仿佛要拦住江水,当地人就把堂琅江叫成牛栏江。牛栏石旁边有个小村庄叫牛栏村。别看村子小,因为牛栏江便有了名气;也因为所在地海拔517米,成为巧家海拔最低点的地理标志。

红山之美,美在造化的神奇,美在云蒸霞蔚、苍烟落照晕染的江山画卷。地处两江大峡谷之间的红山犹如一个巨大的观景台,四季轮回,昼夜交替,在变幻的时光里,绝美的风景渐次呈现。

牛栏江对岸的大山包是“国际翼装飞行比赛”的举办地,这边恰是极佳的观赏处。可谓“精彩一跳在大山包,最美翱翔在固红山”。

红山,春有百花烂漫,夏有绿荫葱茏,秋有红叶似火,冬有冰雪如玉。清晨,旭日把万道金光洒向云涛雾海,睡梦中醒来的红山胜似蓬莱仙阁;傍晚,在温情回眸的夕阳辉映下,红山安详慈蔼,犹如尊者大德。

红山之美,美在生态。红山的生态美,源于红山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真诚解读。红山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物种富饶。这里有红豆杉、珙桐、水青树、连香树等珍稀树种;有天麻、三七等珍贵药材;有野牛、岩羊、麂子、狼、猕猴、金丝猴、野猪等保护动物;有白腹雕、娃娃鸡、野鸡、白腹锦鸡等珍禽。在一个个寒来暑往的岁月里,红山人精心呵护着这一方神奇的水土,呵护着这些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红山人与这里的一切生命共生共兴。

红山之美,美在大自然的精心安排,美在天人合一的和谐变奏。在红山广袤的山野里,随处是苍崖野树,悬泉飞瀑;溪流板桥,竹篱茅舍,纯美的自然与古朴的村落、新建的现代社区完美融合。这是红山最为诗意的华彩。

秘境红山,明天更美!

告别红山时,彪哥深情地写下了一句话,告白这片江峡山川,并表达红山人的情怀与信念:

“您是走进红山的客人,您一定会记住红山;您是远在山外的游子,您一定会想念红山。因为我们会用红山的故事和自信告诉你红山的现在和未来。”

来源:昭通日报微信(ID:ztrb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