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巧家新闻网 >> 要闻 >> 新闻详情

夕阳无限好 ——巧家县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纪实

2020-12-04 17:25编辑: 陆元华 谭昌国

夕阳无限好

——巧家县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纪实

昭通日报记者 朱德华 巧家融媒记者 姜连聪

初冬时节,巧家县包谷垴乡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生机依然,这里环境优美,各类活动设施配备健全,菜地里绿油油的蔬菜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耀眼,老人们坐在院子里边聊天边享受着冬日的暖阳,灿烂的笑容挂在脸上,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真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温暖的阳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让特殊老年人群体能安享晚年,巧家着力做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工作,切实把温暖润进特殊老年人群体心田。

“在这个敬老院工作我哭了四次”

在巧家县老店镇农村敬老院采访,一进大门,一群老人正在敲锣打鼓,欢欣鼓舞,甚是高兴。不一会儿,副镇长唐伟来了,老人们搬着椅子围成一个圈,把唐副镇长围在中间,仔细聆听唐副镇长给他们讲话。唐伟说:“老人家,你们能够聚在这里生活,是党的好政策给了你们这个缘分,你们珍惜这个缘分。你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由于性格、习惯的不同,彼此之间的感受肯定有差异,你们要学会理解、包容、信任,才能尽快融入这个大家庭的生活,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老店镇农村敬老院有96个床位,2018年底开始入住老人,现有36个老人。他们在这里过得很幸福,为表达他们对党和政府的崇敬,常常自发聚集在一起唱红歌,最爱唱的就是《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

在采访中,院长丁光朝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眼里噙着泪花,给我们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当这个院长,我已经哭了四次。”丁光朝说,“刚进门的时候,说实话我想退缩了,我看老年人状态不好,都在睡觉。慢慢接触这些老年人,我觉得他们是很值得尊敬和爱的老人,他们年轻的时候对国家、对家庭作出过贡献,老了以后没有依靠了,经过党和政府的关心,集中供养在这里。听他们讲述自己的过去,我心里都很辛酸。”

丁光朝接着说:“有一次,我送一个叫王正国的老人回家,我看到他家的环境,两间房子是政府盖的,房子里面没有东西,可以说扔一个石头到家里什么都打不着,碗里积累了很厚的灰,蒸子已经发霉了,菜已经腐烂了。他拉着我,要留我下来吃饭。他说:‘院长,你不要嫌我脏,我一定做干净,让你吃一餐饭,我真的非常感谢你送我回家,感谢你在敬老院对我的照顾……’后来他做饭,我们俩一起吃,我觉得这一定是世界上最香的饭。他说:‘在敬老院我感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关心和爱,在敬老院,我找到了家的感觉……’”

在回家的路上,丁光朝一路反思,他说:“这些老人太需要得到关心和爱了,我怎么能够退缩呢?我们应该多想想,还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丁光朝一口气给我们讲了四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让人感到辛酸,禁不住流泪,感觉到关心关爱特殊特困老人的责任重大。

“我们的幸福日子到来了”

在巧家县中心敬老院,老人们有的在听音乐,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打腰鼓,还有的在做手工(编筲箕、撮箕、箩筐、簸箕、扇子,做布鞋、鞋垫、刺绣等)……一幅祥和惬意的温馨画面展现在眼前。

“我们针对这些老人的特点,提供场所及原材料给会做手工的老年人,做好的手工艺品暂时存放起来,每件手工艺品完成后都贴上了他们本人的名字,积累多一点了,就联系顾客来买,给做手工的老年人换一些零花钱。我们还经常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如打牌、打篮球、下象棋、唱歌、跳舞等,晚饭后,放电影给他们看,让他们忘记过去的伤痛,多想想现在的美好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同时也忆苦思甜,让他们学会感恩。”巧家县中心敬老院负责人李开国介绍说。

今年69岁的肖体芝老人告诉记者,她的老家在崇溪镇,她和老伴因无子女,老两口一直在家靠种地为生,然而祸不单行,她的老伴因修补房屋时不慎掉落下来,摔成了瘫痪,经过治疗虽然有所好转,但重活只能靠肖体芝自己一人承担了。

“那段时间,犁地、打田、挖地、锄草等重活都只能我一个人做。当时就觉得日子过不下去了……后来,我们来到了敬老院。在这里,吃的、穿的、住的都很好,工作人员也照顾得很好。老伴喜欢打篮球、打扑克牌,我喜欢唱歌、做针线活……我们的幸福日子到来了。”肖体芝说。过了几年,她的老伴因病去世了,她又结识了一些姐妹,她教她们做针线活,大家一起做刺绣……遇到周边的农户家办红白喜事,她们还去帮忙,她说:“来到这里,与周围的农户就是一个队,大家应该互相帮助、互相爱护。”

前不久,来了一位很固执的新朋友,她的生活经历很坎坷,肖体芝老人很同情她,主动申请让她和自己住一间。“估计她不太适应敬老院的环境,晚上睡不着觉,有时还会深夜跑出去,我担心她的安危,随时跟着她、安慰她,像哄小孩子一样哄她。因为这件事,姐妹们就对我开玩笑说,好的老伴介绍给你你不要,现在倒好,自己讨了个‘好婆娘’,被一晚折腾到天亮……”肖体芝笑着说:“我们住在同一个房间要互相帮助,希望她尽快融入这个大家庭。”

在巧家县中心敬老院,像肖体芝一样的特殊老年人还有很多。近年来,巧家县充分利用媒体网站,利用扶贫驻村干部、移民挂包干部进村入户宣传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政策,确保失能、半失能老人都能入住养老机构,感受“家”的温暖。

据悉,巧家县已建成9所养老服务机构,分别是:巧家县中心敬老院,包谷垴乡、新店镇、马树镇、崇溪镇、红山乡、大寨镇、药山镇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和老店镇农村敬老院。总投资1.21亿元,总建筑面积37905平方米,设计床位1146张,实有床位900张,水、电、路、消防等配套设施以及内部设备完善。现已将9个公办养老机构全部委托给第三方运营管理。巧家县民政局通过多方努力,整合1733.38万元资金完善各养老服务机构附属设施和物资设备配置。在集中供养的518人中,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的151人、部分丧失自理能力的120人、有自理能力的247人,护理人员有50余人,做到了全失能人员专人专护。

巧家县中心敬老院于2010年10月正式运营,现有集中供养特困对象158人(其中: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的80人,部分丧失自理能力的37人,有自理能力的39人)。

“我从2010年建好敬老院时就在这里工作了,所有工作人员都把这些老人当自己的亲人来对待,甚至比对自己的亲人还要好……”巧家县中心敬老院一组护理组长李琼仙说。

在巧家县中心敬老院还有一位老人,他今年68岁,是一位聋哑老人,他叫罗开富,2010年建好敬老院时,他就在敬老院生活。

“别看他是一位残疾人,他多才多艺,也是一位热心肠的人,他还是我们院的院民委员会成员。”据工作人员介绍,罗开富一直都在心甘情愿地帮助他人,而且坚持了10年。只要有需要帮助的老年人,他都热心帮助,平时主动扶失明的老人上厕所、帮行动不便的老人打饭;有的残疾人吃饭需要喂,当他看到工作人员忙不过来时,主动喂其吃饭;吃完饭,他主动打扫餐厅卫生,晚上主动打扫楼道卫生;他还会修水管、灯管、门锁,安装窗帘,带领老年人给院里的菜地除草、浇水……

“虽然我是一个60多岁的人,但我每天坚持做些力所能及、有意义的事情,我很快乐,这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及那些爱心人士给我传递的精神。”采访时,罗开富用手语表达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心情。

从素昧相识到彼此建立深厚的感情,在养老院的生活里每天都会上演着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故事的背后,是工作人员的倾情付出,也是每个人的理解、包容和关爱。

“我们在这里过得很好”

“我在这里住得好、吃得好、穿得好、耍得好,在这里过得很幸福。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我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党和政府给予的,我要永远跟党走、感党恩!”马树镇社会福利服务中心71岁老人罗远有说。

“我们在这里过得很好……”不管是在巧家县中心敬老院、老店镇农村敬老院,还是在马树镇及包谷垴乡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这句话是老人们说得最多的。

“这里环境优美、管理规范、服务周到,一日三餐都是精心配制的营养餐,工作人员精心照顾我们,每天为我们测量血压、体温,提醒我们按时吃药,给我们洗衣服、洗澡、理发,甚至我们打牌时都有护理人员陪着,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政府让我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老人们的感谢声不绝于耳。

“有了政府的关心,我在养老院过上了好日子,生病了有政府医,穿得暖、吃得好,一个月还领100元零花钱。”在马树镇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今年86岁的蒋开换老人聊起敬老院的生活,非常开心。

蒋开换老人家住马树镇老箐村,老伴至今离世快20年了。由于无子女,没进入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前,她独自一人撑起自己的家,每天天刚亮就去割猪草喂猪,然后随便吃点东西就下地干活。因缺乏劳动力,每年地里就只种点土豆。生活上差不多就是土豆一餐、开水泡饭一餐。蒋开换家是典型的农村“五保”老人家庭代表,房子不大,吃住全部混合在一起,存放东西没有归类的概念,而且常年不彻底打扫,发霉的味道让人闻不起。加之缺水,平时又基本不洗澡,几年下来都不会买件新衣服……蒋开换老人却说这些苦都不算什么,最难过的是孤独寂寞无人管,看病打针吃药负担重。前几年,在国家扶贫政策及包保人员的帮扶下,生活虽然有所改变,但她依然孤零零的一个人生活,她说她的大半辈子就是苦熬过来的。

而艰苦的日子到2019年画上了句号。2019年马树镇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成立了,蒋开换老人是第一批入住人员。在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一日三餐有厨师煮好,早餐品种多样,中晚餐餐餐有肉;住的地方井井有条、干干净净;生病了还有专门的护士为她送药,每到换季的时候都会为他们发放新衣服;天气晴朗的时候在活动场地晒晒太阳。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还为他们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

马树镇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现有集中供养特困对象80人(其中: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的21人,部分丧失自理能力的13人,有自理能力的46人),国家集中供养政策暖透孤寡老人的心。

“我们要求第三方运营管理机构为特困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伙食标准为一日三餐,早餐以面食为主,午餐和晚餐确保四菜一汤(二荤二素),荤素搭配,保证供养人员吃饱吃好,营养搭配合理,伙食不得低于当地群众的中等生活水平,并随着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作相应调整。我们还通过实地检查、院民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对运营方的服务和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并向社会公布检查结果。同时,建立对运营方的评估制度,定期对运营方的人员、服务、管理、信誉、举报投诉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奖励和处罚的重要依据。”巧家县民政局养老服务股股长王中江介绍说。

“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有许多好处,能让老人享受到良好的服务,让老人居能安身,生病了能得到及时医治;老人容易找到志趣相同的伙伴,他们在聊天时,有着许多相似的经历及共同的回忆,很容易让彼此找到共同的话题;能让老人不为生存担忧,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果监护人是有劳动力的,还可以释放这些劳动力外出打工挣钱。”马树镇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负责人尹维告诉记者。

“我们拥有一个温暖的家”

在包谷垴乡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对老人们的衣食住行都进行精心打理,每次查房时都嘘寒问暖,还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热闹又不失秩序,让每一位入住的老人安心、开心,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包谷垴乡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于2019年7月正式运营,现有集中供养特困对象36人(其中: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的3人、部分丧失自理能力的14人、有自理能力的19人)。

包谷垴乡红石岩村湾子村民小组的张光飞,由于在15岁时头部受伤,成了一位精神病患者,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他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没进入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之前,他住的地方是岩洞,吃的食物是脏水桶里面的剩菜剩饭,穿的衣服是从垃圾堆里面捡来的……因常年没洗澡,一身臭味让人不得不远离,他甚至还有严重的暴力倾向。

据包谷垴乡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负责人赵永国介绍,张光飞初次入住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时,经常随地大小便,不洗澡、不洗头,衣服也不会自己穿,还会打人。中心的工作人员带他到巧家仁安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回来后精神基本正常了。但由于长时间流浪在外的缘故,他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工作人员从教他穿衣、洗脸、洗脚、刷牙开始,再教他洗澡、洗衣服、叠被子……现在他已经具备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除了每天会自己穿衣、洗澡、洗脸、刷牙、洗衣服、叠被子,他还会打扫自己房间的卫生,帮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打洗脚水,主动跟其他老年人到院内的菜园地干活,有时还会听到他的美妙歌声。

为了让老人过好晚年的每一天,更好地为天下儿女尽孝,巧家县所有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敬老院)都要求护理组长认真检查督促各项护理工作,每周组织一次周会,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整改,监督好各区域卫生和老人个人卫生。保持24小时清洁整齐,房间地面干净、不积水、无卫生死角,清洁无异味;房间门、窗、窗帘、玻璃完好清洁(有安全隐患立即上报);老人房间床上用品需保持整齐整洁,并定期更换;房间墙面、天花板、栏杆、瓷砖、所有电器表面无灰尘;卫生间保持干净无异味,洗漱台、面盆、镜子、瓷砖保持干净无灰尘无污垢;卫生间马桶、便盆、尿壶每周一次浸泡刷洗,便盆按规定规范消毒使用并做好记录;活动场所、楼道地面、瓷砖、垃圾桶必须保持干净整洁;入住人着装整洁、干净、合理搭配得体、身无异味。针对长期卧床的老人,专门制定了预防及护理措施,一方面着重加强营养,增强病人的抵抗力;另一方面为避免局部长期受压,鼓励和帮助卧床老人经常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

据包谷垴乡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在对老人护理方面实行分级、分类护理以及程序化个案护理,对能自理的供养服务对象实行常规护理,对生活不能自理的供养服务对象(失能、半失能、失智、精神疾病)提供特殊护理,对重病供养人员实行医疗救治服务。

巧家县民政局局长信丽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孤寡老人提供一个‘老有所养’的综合服务场所,做好‘五保’供养,让他们能够幸福地度过晚年,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做的事业。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敬老院)是党和政府维护民利、解决民生的主要阵地。我们将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继续强化政策落实,竭尽全力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为特困供养人员提供一个家,并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巧家县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个诺言,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送到了特殊老年人群体心坎上,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巧家人民用真心真情守护着另一个特殊家园,让特殊老年人群体的平淡岁月更加幸福,感动了一群人,也温暖了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