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巧家新闻网 >> 要闻 >> 新闻详情

巧家县破解山区交通制约县域经济发展密码

2020-06-19 09:55编辑:姜连聪

啃下交通“硬骨头” 跑出脱贫“加速度”

——巧家县破解山区交通制约县域经济发展密码

巧家地处攀西经济圈腹地,连接昆明滇中经济圈,是内地与云南之间“交通走廊”“文化走廊”“经济走廊”,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交通条件制约,商家进不来,产品出不去,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2015年以来,巧家县抓住云南实施“五网”建设和昭通实施交通先行战略的机遇,下定决心啃下交通发展“硬骨头”,实现通乡油路和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率100%,农村客运开通率、通邮率100%,破解了交通发展瓶颈,跑出了脱贫“加速度”。

戮力建设“交通网”

打通交通发展“肠梗阻”

巧家山高坡陡,沟深谷狭,交通建设难度大、造价高。

2014年底,全县仅有公路2362.2公里,高等级公路为零,公路覆盖率仅为0.7公里每平方公里。公路等级低,畅通能力弱,16个乡镇油路通畅率仅达75%,行政村公路硬化率仅有35%,行政村客运开通率60%,建设难、出行难、流通难问题突出。2015年以来,全力推进县乡村组公路和高速公路建设,截止2019年底,共争取重点交通项目107个,总投资160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长960%;建设农村公路3914.49公里,全县公路里程达 6413.14公里,农村交通建设成绩跃居全市、全省前列。一是借力发展,着力畅通内外“大动脉”。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努力争取国家、省、市政策支持,破解项目和资金瓶颈。格巧、会巧、都香、鲁巧、沿金沙江5条高速公路和昭攀丽巧家段、东巧等铁路,纳入国网或省网盘子,总概算投资1100亿元。格巧高速已建成通车,结束了巧家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都香高速公路已启动建设,鲁巧、会巧高速公路即将启动。高速公路全部建成后,巧家出滇入川大通道地位更加凸现,将加速融入昆明经济圈、成渝经济圈和攀西经济圈。二是多方筹资,着力打造乡镇“交通圈”。2015年以来,累计投资35亿元,实施通乡油路硬化13条457公里,S206省道195公里,完成6座溜索改桥,重要县乡道建设15.52公里,在2017年底实现了县乡油路通畅率100%,距离县城最远的乡镇行车时间缩短2小时以上,全县16个乡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3小时交通圈”;整合资金1.5亿元建成鹦哥溜改桥项目,“亚洲第一高溜”退出历史舞台;抓住白鹤滩水电站建设机遇,争取资金42.5亿元,启动实施S303巧蒙公路、昭巧公路、金中公路、巧大公路、硫磺洞至炉房公路等5条等级公路还建和9条库周村庄道路建设,2021年全面建成后将极大改善巧家交通环境。三是苦干实干,着力改善村组“微循环”。克服投入难、征地难、施工难、协调难等重重难题,采取政府补助、群众投工投劳、“一事一议”等方式,加大村组公路建设。2017年投入3.5亿元资金,完成540公里建制村公路硬化,至2017年底,提前完成了全县184个行政村(社区)1335.48公里的建制村公路硬化,通畅率达100%。2018年争取国开行贷款7亿元,2019年投入1.7亿元,按照“一事一议”模式两年累计实施村组公路硬化 1300公里,新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村民小组通路率90%,硬化率70%,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有效缓解。比如,投入资金6000万元,建设完成鹦大公路(茂租镇鹦哥村至大寨镇)15公里,鹦哥村人民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通车梦想。四是优化网络,着力构建运输“服务网”。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客货并举、运邮结合”,优化完善农村公路运输服务网络,开通农村村级客运班线40条,发展农村客运车辆183辆,覆盖全县16个乡镇184个行政村(社区),乡(镇)、村(社区)通客车率达100%,通邮率达100%。

突出管养“新模式”

筑牢群众安全“生命线”

坚持“建设是发展,管理养护也是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农村公路管养新模式,保障农村公路畅通安全。一是实行“保护+防护”管养。在强宣传、重管理、严整治的同时,加强安防工程建设,2015年以来实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1211公里,建设农村公路“五小工程”125个。二是实行“队伍+机制”管养。按照“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原则,全面推行路长负责制,建立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路产路权管理队伍,落实乡镇农村公路管理和建制村村道管理议事机制,实施农村公路养护类项目18个,实现了有路必养、养必达标。三是实行“公司+农户”管养。采取招投标方式,选择养护公司进行专业养护管理的同时,开发公益性岗位对村组公路进行管护,实现了县乡村公路养护管理专业化和规模化。目前,共管养县乡公路760余公里,乡村公路136条1413公里,其中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96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至6000元。

借助交通“驱动力”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通过交通枢纽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产业,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输出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打造一批乡村文化旅游景点。一是“交通畅”带动“产业兴”。将农村交通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相融合,为脱贫攻坚注入新鲜血液。通过S206、昭巧二级路等互联互通后,破解了招商引资难的问题,引进16个企业在马树、金塘等乡镇发展生猪、草莓、林下食用菌等多个产业。2015年以来,全县通过农业产业发展交通配套设施建设直接带动卡户36428户,人均纯收入增加1520元以上;带动卡户发展新型经营主体217个。二是“交通畅”带动“务工潮”。随着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出行安全便捷,农村富余劳动转移力度不断加大。素有“小西藏”之称的红山乡建成通乡油路后,村民到县城从6小时左右缩短到3.5小时左右,出行安全、畅通,该乡劳务输出从“零星就业”快速发展成“高度组织化外出务工”。三是“交通畅”带动“旅游热”。随着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旅游业发展优势初步彰显。2017年以来,举办了三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接待游客12.8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9000余万元。

通过5年来的交通快速发展,县域“3小时交通圈”目标已实现,巧家从闭塞之乡一举成为川滇交通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对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展望未来,随着都香、鲁巧、会巧、沿江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昭攀丽、东巧铁路的建设,金沙江航道的建设发展,我县将成为川滇边界重要的立体交通枢纽,更加有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