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巧家新闻网 >> 民生 >> 文明巧家 >> 新闻详情

钟“大喇叭”坚守岗位46年的广播情缘

2019-04-02 16:28编辑:谭昌国


左:主持人管晏 右:嘉宾钟发坤

一个人喜欢干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的执着与热爱。本期《975会客厅》主持人管晏邀请巧家蒙姑镇的钟“大喇叭”钟发坤老师做客节目,讲述他的广播情缘以及四十多年来的坚守岗位发生的有趣故事。钟老师今年74岁高寿,从1964年就担任巧家县蒙姑镇的乡广播员,一干就是46年,风雨无阻从未耽误过一天的播出任务。


钟发坤,钟“大喇叭”是群众赐他的外号。这个外号名声可响了,中央电视台13频道、云南日报、昭通日报等国家省市媒体都报道过钟“大喇叭”的事迹。这位在一个人的乡村广播站默默奉献了46年的“大喇叭”,充分利用广播大课堂,当好蒙姑镇居民了解时事要闻的窗口,学习政策理论的“翻译”,准时上学下地的“闹钟”,融入了蒙姑镇两代人的生活习惯。

2002年,从工作了33年的广播站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他,退而不休,把工作重心转到了文艺宣传,带领业余文艺演出队,田间地头变成了他从事理论宣讲的大课堂,以《歌唱改革开放好》《十七大精神暖人心》《喜迎十八大》等,一个个快板书、花灯歌舞剧、小品,奏响了党和国家的理论方针政策的最强音。以《八荣八耻歌》《家风三字经》《蒙姑新面貌》等文艺节目,谱写了优良传统文化新篇章,开启了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道德大课堂,淳朴了乡风民俗,促进了社会和谐。

回首逝去的岁月,钟发坤如一位看着满仓稻谷的老农,笑容一圈圈从沧桑的脸上荡漾开来。

把地球管住

让党的声音一杆子杀到底

1969年,县中学毕业回家的高材生钟发坤到粮管所搞秋征。一个八月的午后,钟发坤和其他工作人员一道挥汗如雨忙碌着。有人领着区委书记余文芳来了,说是要找钟发坤。这天,是钟发坤事业、人生的转折点。书记交给他一套50瓦的收扩两用机:小钟,你文化深,知道咋弄。毛主席说过,要把地球管起来,要让全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这机子就交给你了,从今天起,你就是蒙姑广播站站长,好好干!重任在肩的钟发坤研究说明书,摆弄了好一阵,收音机里终于传出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清晰的声音。

这一干就是33年,蒙姑广播站,中国版图上最小的广播站,全站仅一人,钟发坤既是站长也是员工。正常情况下每天播音三次,上午六点到八点,中午十二点到两点,晚上六点到八点半。每次播音,钟发坤都会精心准备报幕,33年来,蒙姑古镇的大喇叭里每天都会响起他洪亮的大嗓门,各种时事要闻、政策解读、涉农通知,总是能够通过他用当地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及时而又生动形象地传播开来。

钟大喇叭,这个蒙姑古镇人公称的“八角子弟”,用快板书的方式播报是钟大喇叭的乐趣,更是蒙姑古镇人的享受。计划生育的国策要宣传,钟“大喇叭”的快板一打,张口就来:“计划生育是国策,全国人民都贯彻,少生优生就是好,健康儿女心灵巧。基本国策共执行,利国利家利人民,生男生女都一样,为国为民献力量。优生儿女人人爱,争当先进把头带,计划生育为人民,优生优育出人才。和谐社会新时代,各行各业发展快,高素质人才创辉煌,人民安康国富强。”兴致上来,老钟甚至唱上了,“伊儿伊儿哟,呀儿呀儿哟,人民安康么国呀么国富强!”富有韵律饱含激情的播报,不由得你不听。钟大喇叭总是那么自豪自信地说,“不要以为你们电视、网络什么的传播快,我的广播一响啊,不管你是在干活,还是在赶集,甚至是在上厕所,你都得听。”说完,老钟自己哈哈的笑上了。

如果你认为老钟很土,很俗,你又错了,看到老钟的一些文辞,保准会吓坏你。在他编写的《美丽蒙姑好地方》快板书中,他这样描述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蒙姑十景景不同,远望长江老渔翁。象鼻喷出双江水,野牛眠卧青草中。吉兆屏幡丹青画,龙潭映月水晶宫。橄榄纹烟添锦绣,铁桥横跨锁双峰。长山连云云不断,石龙过江各西东。魁星点斗文星现,八仙过海显神通。”蒙姑的象鼻岭、橄榄坡、石龙过江等自然景观在他口里笔下令人神游遐想,妙不可言。

只有把工作当事业干的人,才能始终对工作充满热情、充满激情、充满感情,才能潜心谋事、一心干事、全心成事。老钟把广播当做了毕生追求的事业,在他工作的每一天,都有着激情、创造和精彩。

蒙姑乡当时一共在户外挂起了28个大喇叭,还有进入农户家里的280个小喇叭。他对广播线路的要求是——“棵棵杆子正,个个瓷瓶紧,条条线路通,支支喇叭响”,最让老钟骄傲的是广播室里的那一整套全电子管的广播设备,在老钟的眼里,这套设备像是他朝夕相处多年的老朋友,他至今每天都还在正常使用并精心维护着。据老钟考证,这套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于1960年制造的广播设备也许是全国广电系统至今仍在正常工作的最老的设备。因为用心,在他播音史上从未出现过差错,工作33年,各类“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者”的奖状他都保存着,但他却记不住有多少张。1991年,他被评为云南省广播电视系统先进个人。

退职不退休

放歌盛世醉美夕阳红

2002年9月,老钟正式退休了,响了33年的大喇叭声音突然间沉寂下来,除了老钟,谁也摆弄不了这套古董式的广播设备。没有了大喇叭声,老钟不习惯,比他更不习惯的是蒙姑乡的乡亲们。尤其镇上的许多人,从小到大都是听着准点开播的大喇叭声起床、上学,直到自己的孩子也听着大喇叭声起床、上学。不少听众纷纷找到老钟,“没有了大喇叭声,我们心里不踏实!”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也出面动员,不久,老钟就又回到自己岗位上,继续自己精彩快乐的广播人生。但出于大家生活习惯和节奏的改变,广播的次数和时长做出了调整,总之,老钟是闲下来了。闲不住的老钟,开始了他的第二特长的发挥——编导演花灯歌舞、小品、快板,以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文艺形式更广泛地开展主旋律、正能量的传播,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大众化传播,如春风化雨直抵心灵。

在老钟看来,这样的工作就是玩,他说自己一辈子就是一个好玩的人,以前干生产开广播都要带着大家唱歌跳舞演大戏,现在有时间了,条件更好了,更要玩好、玩出水平、玩出质量。老钟一带头,就像水龙头打开了阀门,蒙姑镇蒙姑村的业余文艺演出队如雨后春笋,几年功夫就发展到了7支队伍70多人,年龄层次从30-70岁不等,表现形式有传统花灯歌舞、快板,也有广场舞、健身操,形式多样化,但主旋律只有一个——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新生活好。

老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时髦人”,33年广播员的工作经历,让他养成了改编时政要闻、解读理论政策和形势的习惯,笙乐管簧一起,“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个个政治热词,通过他的解读,都变成了身边事、家常话——“美丽中国我的梦,美丽蒙姑好风光,家乡美啊美家乡,蒙姑旧貌换新装。金沙江水在欢唱,蒙姑人民喜洋洋,感谢党的好领导,追梦路上迎朝阳。”“甩左手,扬右手,十字步左右1.8拍”,老钟的排练本上详细记录着,一个个简笔画的舞蹈姿势,欣然跳跃欢呼忘形。《金凤子开红花》是当年农翻会的老歌,沉淀着农民翻身求解放的喜悦之情,在老钟的改编下,老歌焕发新魅力,“……金凤子那个开红花,二开开在贫困家,贫困家吃低保,心里乐开花……共产党来指航向,国强民富欢歌唱,两免一补人欢笑,种田不上粮……三个代表来武装,高举旗帜破风浪,宏伟蓝图已绘制,全面建小康。”《迎新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调,老钟一改编,新春带来的新希望。“正月里来是新春,新春佳节唱花灯……十八大精神放光辉,建成小康新农村,携手和谐建家园,锦绣河山万年春,嗨来梅翠花,嗨呀海棠花,锦绣河山万年春。”

记忆深刻的故事

让老钟记忆最深的是1974年的夏天,听说一个地方的广播线路断了,正在感冒的老钟不顾妻子的劝阻,顶着正午的骄阳,爬上了约十米高的架线杆,在拉线时,由于用力过猛,他的手腕重重地戳在了一个被敲烂了的瓷瓶上,霎时,鲜血喷涌而出,他急忙解开安全带,抱着杆子滑了下来,脚刚落地便昏了过去。幸亏有人及时发现,把他送到医院缝合了血管,才捡回了一条命。由于广播站只有他一个人,老钟常常忙得废寝忘食,顾不上家庭。

老钟的妻子陈莲惠:“开这个广播们(他)就一心一意扑在这个上了。说个良心话,多少年来,他硬把他的这个广播了嘛,当得说不吃饭都要得,那些政策你走在田头可以听,扛起锄头走在路上可以听,吃着饭可以听,不管是歌也好,党的政策也好,相当听得。有时候我还不是有点气,哎呀,啥子事了,恁多娃娃从来不会挨的洗一下,整一下,什么事都拽给我,还不是想想会掉眼泪,只是吵他一火么就算了,你冒火也无聊了,因为他付出的太多了。”

说着,陈莲惠开始哽咽起来。但让陈莲惠最难忘的还是1976年的那次生病住院,那时,他们的第五个孩子才半岁,一天,陈莲惠的肚子突然疼得受不了,开始老钟叫妻子忍一下,等他开完广播再去医院,因为快到他第三次播音的时间了。但是,看到妻子惨白的脸和凄厉的哀叫声,他只好找到一辆拉粮的货车,把妻子送到干沟职工医院。经诊断是急性胆囊炎,看着医生为妻子打上吊针后,他把孩子轻轻放在妻子的病床边,告诉妻子他不能耽误了开广播的时间,然后含泪转身匆匆赶回蒙姑,那天,蒙姑的广播照常按时响起。

老钟的妻子陈莲惠:“现在我想起来都还有点埋怨他,我那种病了,你应该照顾一下,他就想着他的广播,(他说)我要转回去开广播去了,我的广播停了哪个给我开?我的意思呢停哈么停哈,那是我想起来最难过的一次。但是你细细的想,他这种思想认识还是对头的,这种做法也是对头的,我毕竟是私人的一点事情,他一想呢就是他的广播天天是按时,一天三次正常开,也没停过。”

钟大喇叭多年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到昭通电台看一看,3月中旬,在儿子的陪同下,钟老终于梦想成真,他看到现代广播发展如此迅速,倍感欣慰!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唱不尽的幸福生活,说不完的美丽憧憬。两鬓染霜的钟发坤毫无半点衰颓之相,他鹤发童颜的面孔昭示了对正在行走步伐的执着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