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巧家新闻网 >> 民生 >> 文明巧家 >> 新闻详情

【扶贫日记】我想讲的扶贫故事

2019-03-28 15:37编辑:姜连聪

我是一名拥有31岁年龄、10年党龄、8年工龄的市直机关公务员,同时我也是一名到巧家县炉房乡扶贫2年的驻村工作队员。2年的扶贫经历丰富而充实,让我难忘的人和事太多,“他们”就是我想讲的扶贫故事。

廖大明

我想他在天堂应该没有再受贫困之苦。2017年第一次去他家,是和乡民政所的工作人员一起给他们送两只猪仔,我深深的被那种从未见过的贫困震撼了心灵,全家四口住的堂屋和房间加起来也就十多平米,堂屋内光线微弱,除了一个火塘、一个陈旧的木柜、几个脏兮兮的瓶子、几根歪歪斜斜的板凳和一堆柴火之外,再也没有其他东西。我向房间里探视,黑漆漆的一丝光线也没有,打开手机上的电筒,映入眼帘的是狭小的空间内一张狭窄的床,是用石头和木板搭起来的,上面只有一床又脏又破的被子,瞬间我的眼睛就湿润了,所谓“家徒四壁”大约就是此种景象了。我得知廖大明已经年近古稀,妻子虽不到五十,却是个双目失明的盲人,家中还有两个孩子都在上小学,自身发展动力严重不足,近年都靠低保和民政救助生活。从他家离开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强烈地想要帮助他们,之后我为廖大明、胡文良、夏文才3户特殊困难群众发起了众筹,筹到善款9800元,为他们3户解决了一批粮油和必要的生活用品,我的心里才算稍微得到安慰。后来,乡长罗奎多次和我交谈到他家,还安排资金、组织人员为他家修建了60平米的砖混住房。我还清晰的记得那一日要搬新居了,廖大明到社区请乡村干部和我们去参加乔迁,他的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笑容。但没过多久,噩耗传来,搬入新居的廖大明竟然因为意外事故身受重伤,社区主任夏德文开车去接他到乡卫生院进行紧急处理后转院县城,其间因为他衣衫单薄,我和夏主任还特意从收到的爱心捐赠衣物中挑了一套给他换上,可是当天下午就传来了他在转院途中去世的噩耗。廖大明贫穷的一生画上了句号,谁都没有想到他会以这样的方式离去,我们以为他会在新建的房屋里安然终老。后来,我们单位解决了3000元救助金,乡村干部一起为他组织办了丧事,他的妻子和孩子在乡村两级的关心下吃住有着落,孩子有学上,他在天堂应该能够安息了。

邵金定

她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妇女,认识她那日,我和社区干部正在分发收到的捐赠衣物,她来得晚,衣服已经被其他贫困群众挑得差不多,我看到她在剩下的衣物里认真的挑选合身的,我问了她的电话,告诉她我家里还有些闲置的旧衣服,下次可以带来给她,她很爽快答应了,还连声道谢。后来我两次从家里收拾了几大包闲置的衣物交给她,她嘴里一直念叨着我自己都不穿省给她穿,还提来一包家里的四季豆和洋芋粉,非要送给我,我推辞再三她都快发火了,说我看不起她,我无奈之下收了。现在我们已然成了老熟人一般,她看到我总会笑着打招呼并和其他人介绍。从跟她的接触中,我知道她是一个没有文化但懂得感恩的善良妇女,现在家里享受农危改政策修起了新房,我相信她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陆太金

她是一个大学生,家住炉房社区水塘村民小组,从红河学院数学专业毕业后,因家中父亲身体不好需要她照顾,她在家一边务农照顾父亲,一边看书考试找工作。第一次去她家是2018年春节前夕,单位领导到扶贫点慰问贫困群众和老党员,我们去看望她爸爸,并把500元慰问金送去。当时她刚从地里干活回来,我们领导听到她的谈吐不同于其他农民,追问之下得知她是一个大学生。两个月后,中国电建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的几个专家到巧家开展白鹤滩电站移民监理的工作,因为之前的工作接触他们知道我是巧家人,就联系我帮忙介绍一名办公室助理,我在征求她的挂钩人、我们单位刘峰副局长同意后,打电话给她,一个月3000元工资,我鼓励她好好做事、好好跟专家学习,周末回家看父亲,叮嘱她不要放弃看书和考试,争取尽快找到编制内的工作,给父亲一个依靠。现她在巧家做昆明院专家的助理已经近一年,她每每亲切地称呼我为姐姐,并告诉我她在这份工作里成长了很多,我都特别为她高兴,她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罗 奎

他是炉房乡人民政府乡长,一个具有浓浓书生气息的乡长,勤政爱民、文采飞扬、为人友善,他常常谈起他的抱负、也常常谈起他的无奈。我见过他为炉房社区争取到2000多万的国土整治项目后脸上的欣喜,见过他带着社区干部逐户查看群众农危改进度时的负责,听过他在大小会议上安排工作时的有条不紊、面面俱到,见过他在暴雨塌方路段指挥道路疏通时的灰头土脸、汗流浃背,阅读过他在空间写给儿子的信,说人生可以“一边像诗人一般仰望星空,一边像农夫一样辛勤耕耘”。在和他的交谈中他多次提及想要当一个好乡长,想要为炉房这个地方做出贡献,想要做一个好丈夫,给妻子以依靠,想要做一个好父亲,给孩子做个善良、谦虚、努力、有情怀的榜样。其实熟知他的人都清楚,他正是身体力行这样做的。他说虽然注定有一天要离开炉房,但到那时他一定是问心无愧的。他在这里工作期间,用尽他的心血与汗水,自然会问心无愧,自然会被这方山水和百姓所铭记。

丰富我驻村扶贫工作之路的“他们”,给我感动、给我激励的“他们”,是我工作生涯中一笔宝贵的财富,终将是我记忆深处涌动的温暖。(作者系炉房社区工作队员张长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