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巧家新闻网 >> 要闻 >> 新闻详情

【庆祝改革开放40年】致富尖兵杜周明

2018-12-13 15:46编辑:姜连聪

记者 陈红云 通讯员 袁仲党

“杜大哥是我们村最早富起来的人之一,他在我们村致富过程中创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在我们村贩卖乱头发和猪毛,第一个在我们村贩卖核桃、瓜子、野生菌、野生中药材和火腿,第一个在家里装了彩色电视机,第一个‘万元户’,第一个购买摩托车,第一个建了一座三层半的钢筋混泥土火砖房。”提到杜周明,同村的袁仲党对他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56岁的杜周明是巧家县老店镇坪地营村杉树湾村民小组人。杜大哥原本是老店铅厂村人,在他十多岁的时候父亲由于生病医治无效去世了,母亲带着他和一个弟弟以及两个妹妹改嫁到坪地营村刘家。母亲和继父又生了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由于土地少而且贫瘠,加之没有钱买化肥,庄稼产量非常低,又没其他经济收入,一家十口人日子过得相当艰难,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连苞谷洋芋都不够吃。然而更不幸的是继父在一次上山搂松毛时从悬崖上坠落,不幸受重伤去世。原本困难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日子过得举步维艰。杜大哥作为家中的长子,其他兄弟姐妹还年幼,家庭的重担落在他一个人肩上。

“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姊妹多,吃的不够、穿的不暖,处处受人歧视、看不起。记得一次母亲生病,没有钱上医院,于是向邻居借5块钱买药。邻居直接说钱倒是有但是不借,因为不知道你哪时候还得上。我从此便发誓,一定要争口气、努力苦钱,让别人看看自己不会穷一辈子。”提起多年前的经历杜大哥有些热泪盈眶。

当所有人都不看好他们,对他们失去信心时。面对困难和贫困的杜大哥并没有自怨自艾、坐等靠要,而是穷则思变、勤劳苦干、奋力拼搏。“人穷不能志短,神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正是这一永不服输的信念支撑着杜大哥一路走下来,最终成为坪地营村最早富起来的人之一。

树挪死,人挪活,只要不懒,就饿不死。当初家里人多粮食不够吃,一年有半年饿肚子,没办法不可能年年向人借粮食吃。完全依靠政府也是不行,所以只有勤奋干活才是出路。地不够种就想办法向土地多的租地种;没钱买化肥就多用农家肥,别人用一份我家就用两份、三份,一年后洋芋产量大增,当年粮食就基本够吃了;家里人口多就不缺劳动力,年龄大的种地搂草,年龄小的割草喂牲口。养牲口主要是为了卖钱,刚开始没有钱买牛羊猪等,就先帮别人养然后分孳息,帮别人家养了三年,分到了30多只小山羊,就有了自己的本钱。后来羊越养越多,收入也越来越高,就可以买粮食吃了。

改革开放后,国家政策越来越好。杜大哥说多关注国家政策,多实干,多总结,做小本生意基本不会赔钱。因为自己喜欢看电视新闻,经常了解各种土特产的价格和市场情况,提前做好收购准备,该囤货时就囤起来,该出手时立马就出手。记得有一年生猪的价格很低,每斤不到2块,火腿价格也很低,他估计明年养猪的人会变少,今年囤火腿明年肯定好卖,于是买了好几吨火腿压着,第二年火腿价格果然大涨,这一单赚了不下2万元。

一口吃不成个胖子。过日子不能好高骛远,必须不怕脏,不怕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来。那些年做小本生意很好赚钱,杜大哥经常收购乱头发、猪毛、野生菌、野生中药材到昭通、昆明一带出售。这些小本生意虽然很脏、很累、很不起眼,但一般只要几千块钱甚至几百块的本钱,运气好的时候往往能赚好几倍的利润。以乱头发为例,在农村乱头发一般都是收集起来扔掉或烧掉,他用十盒火柴就可以换到二三两左右,而当时的乱头发却可以卖到将近100元一市斤。还有猪毛,当初农村人杀完年猪就扔了,没人在意,他便去人家的锅洞边捡来清理干净后拿到昭通卖几十元一斤,完全是无本生意。

人不能只想着自己,大家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杜大哥是早期富起来的人之一,自己找到做生意的门路后,腰包不断地鼓起来。但想着还有几个弟弟妹妹过得艰难,就带着弟弟妹妹做生意。他们想自己单独经营,他就在本钱上支持,现在几个兄弟姐妹有的继续做小本生意,有的自己搞养殖和种植,家家都成功脱贫致富盖起了砖房,安上了太阳能,买了电视、摩托车、三轮车、面包车等。不光是自家兄弟姊妹,杜大哥还经常资助村里考上大学的学生。“人不能只想着自己,我是从苦日子一步一步过来的,只有大家都富裕了才是真正的富裕。”这是杜大哥时常挂在嘴边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