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巧家新闻网 >> 媒体关注 >> 新闻详情

【昭通日报】扶贫扶智点亮前程

2018-07-16 16:42编辑:谭昌国

扶贫扶智点亮前程

——巧家县教育扶贫工作纪实

◆通讯员 施汝春

在巧家,最美的地方是学校。这是教育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巧家县确定了以“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为目标,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采取多种措施,加快补齐教育基础短板,破解学生就学难题,创新工作方法和举措,让更多的孩子通过教育走出贫困,点亮每一个孩子的前程。

“要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不让一名孩子因贫失学。”这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基本目标。巧家县把保障每一个适龄学生“有学上”作为扶贫的前提,强化政府行为,加强依法治教,实施全员升学,实行包保责任制,抓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及幼儿园办园行为,把控辍保学的各项政策落实到每个家庭每个学生身上,确保所有适龄少年儿童上好学。

为此,巧家县教育局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助。并将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部纳入国家助学金资助范围,切实做到了对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工作学段全覆盖、标准最高档、对象无遗漏、项目可叠加、结果有记录。同时,在全面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县财政投入,出台地方性补贴政策,对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实行政策叠加。

“孩子能学业有成,长大成人,多亏了国家的扶贫好政策……”苟大恩的叔叔对笔者说。家住老店镇的苟大恩,父亲去世,与聋哑的母亲相依为命,仅靠低保补助维持生活。巧家县教育局得知后,为他争取了普通高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每年2500元,国家一等助学金2500元,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困难学生学杂费800元。今年苟大恩考上了理科一本。

“教育的均衡,不仅仅是硬件的均衡,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均衡。”巧家县教育局局长潘聪说,“目前巧家的教育已经进入关键节点,如何抬高均衡的底部,走内涵发展的路子,教师是关键。”如何破解长期以来农村教师不愿留、留不住的问题,打破城乡教师难以流动的壁垒,这个问题在巧家县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巧家县在教育经费管理上实施“校财局管”,教师人事编制实行“县管局控”,这些创新举措为教师的流动提供了保障。巧家县从2015年就开始探索建立农村教师补贴和激励体系,2015年县教育局、县财政局联合制定了《巧家县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实施方案》,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乡镇干部津贴两项津贴叠加执行。每人每月补助标准为500元,每年补助12个月;实施“500+X”乡村教师差异化生活补助,每年补助10个月;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

“山区教学条件虽然艰苦,但这几年待遇不断提高,这不仅改善了我的生活,更让我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农村教师的关怀,我和同事们从心里感到温暖。”这是小学教师刘学的肺腑之言。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县坚持扶贫攻坚教育先行的思路,教育精准扶贫频出政策“组合拳”,积极争取各种校建校改项目。自2014年至2018年,巧家县“全面改薄”项目规划建设面积23.35万平方米,校园校舍建设资金4.98亿元,设施设备采购资金1.16亿元,总规划资金6.15亿元,已完工和开工校园校舍建设14.64万平方米,资金1.49亿元;购置教学仪器设备699台,购置图书51.08万册,已发放到位。(文章来自《昭通日报》2018年7月15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