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巧家新闻网 >> 政务 >> 理论调研 >> 新闻详情

关于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18-06-14 15:49编辑:姜连聪

坚持文化自信 创新文化载体 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关于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红山乡党委副书记  赵盛韬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在以脱贫攻坚统领各项社会事业的引领下,全县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的夯实,但总体上而言,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要真正的树立好文化自信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专业人才不景气。全县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16个乡镇文化站负责人身兼数职,多数文化工作人员不属于专业人士,专业领域知识欠缺。加之因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站(馆)编制少、人员紧缺,16乡镇基本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半路出家的“土八路”也很少。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乡(镇)、村(社区)开展体育健身运动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严重阻碍了农村文化繁荣发展进程。

(二)文化艺人不精神。在农村能多少懂一点乐器、通一点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子但少之又少,且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由于身体原因、生活条件等诸多原因的限制,开展文化活动的时间也是非常有限的。

(三)文艺创作不深入。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少数专业人员既不爱岗也不敬业。各乡镇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长期处于“忙时务农、闲时演出”的状况。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甚至初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更谈不上“传”、“帮”、“带”。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较为突出,各乡镇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点,或变成“杂役”。

(四)活动开展不常态。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跳跳广场舞、唱唱山歌谣等,没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文化元素。就当下一些乡镇在白喜事中兴起的“四堂鼓”而言也只是停留在比较搞笑、粗糙的层面,并没有体现出地方的、民族的、独特的、有艺术价值的乡村文化;再如一些村社开展的棋比赛、篮球比赛、以及部分乡镇一年一度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涉及的活动内容也是较为单一且文化氛围不浓,真正体现一个地方或一个民族的文化元素极为匮乏,文化活动开展不经常、不经常开展文化活动,特别是体现集体性的文化活动适逢难遇。

(五)机制体制不顺畅。由于年龄、生活条件、基础设备等原因,群众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行政组织要求下才挤时间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活动一开展报酬就要跟上,从事某项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文化站下放乡镇,文广站的管理由以条管理变为以块管理后,对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十分不利。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文化部门交办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群众影响面小。即使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本村之间,横向辐射面不大,群众的参与面较为狭窄。

二、主要原因

(一)城乡发展不平衡,二元体制是当前农村问题的总根源。虽然城市农村差距在逐渐缩小,农村城镇化日益突现,但落后的农村、发达的城市,落后的农业、先进的工业,这是发展中国家城乡二元结构的典型特征。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只是农村问题所折射出的一个侧面。在城乡分治的体制下,乡镇以上的各级政府及财政事实上是围绕城市来运转的,谈发展、讲改革、定政策有意无意地都是以城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文化发展大背景相逢,乡镇这个基层政权尽管身在乡村,但其使命为城市服务。

(二)乡镇政府存在职能定位上也有所偏差。乡镇政府主抓经济建设,源于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各地普遍重视经济性、生产性的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而对社会公共性基础设施投资甚少。在政绩目标考核驱使下,地方政府更愿意将资金投向政绩工程、门面工程,以致严重过剩,资源浪费。而符合农民实际需求的和日常生活接近的农村公共产品却供给意愿不强,无论是总量、质量还是结构,都严重落后。部分农村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忽视了文化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作配角,结果情致对文化建设工作停滞不前,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

(三)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县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簿弱。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簿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较为突出。

(五)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滞状态。县文化馆负责对全县群众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但由于文化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门类不全,加之开展城镇文化活动,时间有限,所以多年来对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三、对策及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文化建设已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乡镇而言,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一直以来,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都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工作必须以人民群众为中心,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文化发展成果。

(一)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基层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三)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四)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打造旅游文化与农村文化试点有机的结合,在开发利用县域旅文化游资源,发展旅游文化并同时发展农村文化,使两者相互促进,农村文化支撑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又作为载体把农村文化更好地推广、传承。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县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旅游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全县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五)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六)不断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邀请县文工团指导,增强综合演出功能。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例如在脱贫攻坚中的先进事迹,先进典型编排成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保障,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丰富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为载体,这样才能真正地树立好乡村群众的文化自信, 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